在民間,過了小年之后,基本上每一天都有一句諺語,二十五這天就是“磨豆腐”。我們現在吃到的豆腐,都已經是加工好了的,而至于豆腐是怎么來的,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見過,更不要說親手操作了。而在臘月二十五這天,很多地區都還流行著自己磨豆腐的習俗。那么,為什么這一天要磨豆腐,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習俗呢?
到了臘月二十五過年又進了一步,這時候家家戶戶都沒有閑著的時候了。那么 臘月二十五的習俗有哪些,人們都在忙著做什么呢?有民俗說“二十五,磨豆腐”那么為什么二十五要磨豆腐呢?這是人們為了討一個好口彩呢!
關于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有一個傳說。相傳,人們在小年祭灶送灶王爺上天之后,灶王 回稟了玉帝人間這一年的情況,在臘月二十五號這天玉帝就會下界到人間來巡查。看看人間的生活狀況,以判定來年人間的安排。如果人間過得不好,那么來年說不定就 能的一個風調雨順的年景。于是人們除了在臘月二十五有一個迎接玉帝的習俗之外,還在家里磨豆腐吃豆腐渣,就是希望玉帝能看到人間的艱難,來年能少一些災禍,過 一分安穩年。同時在臘月二十五到來之后人們都會多說好聽的,表現的好一點,也能讓玉帝開心。
其實說白了人們過年前磨豆腐,一方面是人們為了準備過年的吃食,另一方面也是因 為豆腐與“都福”字諧音,人們簡單的希望大家都有福氣,期盼來年的生活能越過越好,于是自己磨豆腐就成了過年的年俗。其實古時候物資缺乏。即使是過年的時候人 們的食材有限,將黃豆制作成豆腐準備過年的時候食用,也是人們用自己的巧手和智慧,豐富了自己的年夜飯餐桌,希望來年能更好。
江南盛產絲綢,在江南一帶的民間,人們會在臘月二十五的晚上,點燃一根常常的竹竿立在田野上,如果火勢旺盛,那么來年就會有一個豐收年。這個傳統被稱為照田蠶。而在內蒙古,臘月二十五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千燈節。人們會在這天制作一種叫做“明干卓拉”的燈然后去廟里點燃,他們認為點的燈越多就越吉利。
臘月二十五的傳統習俗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本文標題:二十五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為什么要磨豆腐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