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戰呂布讓劉關張三兄弟一戰成名,只不過這個故事只是在演義中被杜撰出來的,任憑呂布再強,他也絕不可能以一敵三。其實三英戰呂布只是說明了呂布的武力在當時究竟有多強大,連關羽和張飛聯手都不能擊敗的人,可能整個三國史也找不出第二位了。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不分勝負”,就劉關張大戰呂布的故事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感興趣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生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關羽、張飛和呂布。原文如下:
八路軍兵齊出,救了武安國。呂布退回去了。眾諸侯回寨商議。曹操曰:“呂布英勇無敵,可會十八路諸侯,共議良策。若擒了呂布,董卓易誅耳。”正議間,呂布復引兵搦戰。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后心便刺。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
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余合,不分勝負。云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里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掩殺。呂布軍馬望關上奔走;玄德、關、張隨后趕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斬殺華雄,十八路諸侯氣勢大振,向虎牢關發動攻擊。呂布大展神威,連續擊敗穆順、武安國及公孫瓚等人。張飛見此情景,躍馬而出,與呂布大戰五十多個回合。關羽見狀,又拍馬向前,與張飛合戰呂布。三十個回合的單挑后,劉備手持雙股劍加入戰團。呂布終于抵擋不住,敗退而回。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張飛與呂布單挑五十多個回合后的狀況,叫做“不分勝負”,意為分不出誰勝誰負。形容雙方水平、技術相當。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情節,并非歷史的真實。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關東諸侯討董期間,雙方從未在虎牢關爆發過戰事。二是當時劉備連是否參加過討董之戰尚屬疑問,又何來的“三英戰呂布”呢?
既然歷史上并無“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那么這個故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并非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首創,而是出自宋元時期民間藝人之手。元代《三國志平話》中,“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就已經出現。在該書中,先是張飛與呂布單挑二十多個回合,接著關羽和劉備先后加入戰團,很快便將呂布擊敗。
說完了這個故事的真偽及源流,再來說說《三國演義》中這個故事的有趣之處。眾所周知,張飛和關羽都是小說中可名列前十的武將,其中張飛后來又與呂布有過超過一百回合的單挑,結果是不分勝負,其武藝與呂布不分上下。關羽出戰,呂布敗局已定。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加入戰團又是為什么呢?關于這個疑問,我們可以從小說第十一回劉備在徐州城下與曹軍將領于禁的較量中得出一個結論。
當時,張飛與于禁單挑,幾個回合之后,于禁已露敗相,這時候劉備又是拍馬而出加入戰團,于禁落荒而逃。可見,劉備把握時機的能力是很強的。看到自己的兄弟已穩操勝券,便手持雙股劍加入戰團。按照現在的話說,劉備的目的只有一個:補刀!
本文標題:不分勝負什么意思?不分勝負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