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精糧足什么意思?兵精糧足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赤壁之戰,孫權和劉備結盟,一起擊敗了強大的曹操。實際上,這是東吳的一次反叛,如果東吳不敢踏出這反抗的第一步,劉備根本就不可能阻擋曹操南下。在這之前,東吳和曹操才是真正的盟友關系,而且雙方從孫策時期就開始結盟。其實孫策和曹操心里都知道對方不是真心,但曹操當時最大的對手是袁紹,所以只能和孫策示好。這次講解的成語“兵精糧足”,背后的故事就和孫策的隕落有關,一起來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

兵精糧足什么意思?兵精糧足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發生在孫策遇刺前后,相關人物分別為孫策和許貢門客。原文如下:

卻說孫策自霸江東,兵精糧足。建安四年,襲取廬江,敗劉勛,使虞翻馳檄豫章,豫章太守華歆投降。自此聲勢大振,乃遣張纮往許昌上表獻捷。曹操知孫策強盛,嘆曰:“獅兒難與爭鋒也!”遂以曹仁之女許配孫策幼弟孫匡,兩家結婚。留張纮在許昌。孫策求為大司馬,曹操不許。策恨之,常有襲許都之心。于是吳郡太守許貢,乃暗遣使赴許都上書于曹操……(孫策)命武士絞殺之。貢家屬皆逃散。有家客三人,欲為許貢報仇,恨無其便。

一日,孫策引軍會獵于丹徒之西山,趕起一大鹿,策縱馬上山逐之。正趕之間,只見樹林之內有三個人持槍帶弓面立……策方舉轡欲行,一人拈槍望策左腿便刺。策大驚,急取佩劍從馬上砍去,劍刃忽墜,止存劍靶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來,正中孫策面頰。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應弦面倒。那二人舉槍向孫策亂搠,大叫曰:“我等是許貢家客,特來為主人報仇!”策別無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戰不退。策身被數槍,馬亦帶傷。

兵精糧足什么意思?兵精糧足典故出處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主動與孫策結親后,孫策有向曹操提出擔任大司馬的要求,遭到曹操拒絕。孫策懷恨在心,準備襲擊許都。此時,吳郡太守許貢暗中與曹操勾結,但他寫給曹操的信件被孫策截獲,孫策將其絞殺。許貢的三個門客為主人報仇,利用孫策外出狩獵之際射傷孫策。不久后,孫策病重身亡。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兵精糧足”, 意為兵士精壯,糧草充足。形容軍力強盛,戰備充分。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江表傳》中的“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兵精糧足什么意思?兵精糧足典故出處介紹

小說描述的這段孫策遇刺前后的情節,與歷史記載相對比,可謂真假參半。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是時哀紹方強,而策并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皆禮辟策弟權、翊。”可見當時曹操對于孫策采取的是安撫的政策,并無圖謀江東之意。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吳郡太守許貢寫信給曹操之事,也是歷史的真實。《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注引《江表傳》稱:“初,吳郡太守許貢上表于漢帝曰:‘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于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貢表,以示策。策請貢相見,以責讓貢。貢辭無表,策即令武士絞殺之。”

兵精糧足什么意思?兵精糧足典故出處介紹

從這兩段記載來看,由于面對袁紹的強大攻勢,曹操無暇顧及江東,采取結親這樣的懷柔政策。而吳郡太守許貢的上表僅僅是一個個別事件,也并非由曹操暗中主使。既然如此,為何孫策要與曹操撕破臉呢?這一點在史料中沒有詳述,但我們可以通過孫策臨終前的一段話來推測。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孫策的遺言有一句是這樣:“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由此可見孫策的志向就是與天下爭衡。眼看曹操將主力都集中在官渡一帶,老巢許都兵力薄弱,孫策又豈能不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呢?只可惜孫策遇上了一個可怕的對手——陳登。正是這位讓劉備仰慕不已的能人數次擊敗孫策,又秘密聯絡反對孫策的江東本土勢力,給了孫策致命一擊,讓這位志在天下的少年英雄英年早逝,這才保證曹操老巢的安全。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433
本文標題:兵精糧足什么意思?兵精糧足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