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馬之勞什么意思?犬馬之勞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三國演義》中,漢獻帝曾下衣帶詔,希望董承能夠聯絡朝中大臣,一起鏟除曹操,其中還包括劉備。但是計劃最后以失敗告終,董承等人被殺,而劉備則是逃過一劫。不過這件事在正史上,并無明確記載,所以不知道真假。不過當時漢獻帝肯定是想除掉曹操,但苦于一直沒有機會和能力。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犬馬之勞”,就和衣帶詔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發生的典故故事吧。

犬馬之勞什么意思?犬馬之勞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發生在劉備身處許都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董承、馬騰和劉備。原文如下:

卻說董承等問馬騰曰:“公欲用何人?”馬騰曰:“見有豫州牧劉玄德在此,何不求之?”承曰:“此人雖系皇叔,今正依附曹操,安肯行此事耶?”騰曰:“吾觀前日圍場之中,曹操迎受眾賀之時,云長在玄德背后,挺刀欲殺操,玄德以目視之而止。玄德非不欲圖操,恨操牙爪多,恐力不及耳。公試求之,當必應允。”吳碩曰:“此事不宜太速,當從容商議。”眾皆散去。

犬馬之勞什么意思?犬馬之勞典故出處介紹

次日黑夜里,董承懷詔,徑往玄德公館中來。門吏入報,玄德迎出,請入小閣坐定。關、張侍立于側……董承取衣帶詔令觀之,玄德不勝悲憤。又將義狀出示,上止有六位:一,車騎將軍董承;二,工部侍郎王子服;三,長水校尉種輯;四,議郎吳碩;五,昭信將軍吳子蘭;六,西涼太守馬騰。玄德曰:“公既奉詔討賊,備敢不效犬馬之勞。”承拜謝,便請書名。玄德亦書“左將軍劉備”,押了字,付承收訖。承曰:“尚容再請三人,共聚十義,以圖國賊,”玄德曰:“切宜緩緩施行,不可輕泄。”共議到五更,相別去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漢獻帝寫下衣帶詔給董承,希望董承能夠聯絡朝臣及諸侯鏟除奸賊曹操。董承隨即與王子服、種輯、吳碩、吳子蘭、馬騰等人組成同盟,商議誅殺曹操之策。這時,馬騰提出可請劉備協助。隨后,董承來到劉備府中,將獻帝的詔書交給劉備。劉備悲憤不已,立即在詔書上押字。

犬馬之勞什么意思?犬馬之勞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口中的“犬馬之勞”,意為像犬馬一樣所做的操勞,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驅使,為人效勞。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書?孔光傳》中的“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載誠恐一旦顛仆,無以報稱。”

與真實的歷史相比,小說中出現的“衣帶詔”事件可謂半真半假。據《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由此可見,衣帶詔事件是真的,但參與的人員并非如小說所言是六位,而是只有五位。歷史上的馬騰此時并未來到許都,也沒有參與過“衣帶詔”事件。小說作者之所以將他拉進來,主要是為后面的與黃奎一起圖謀曹操做鋪墊。

犬馬之勞什么意思?犬馬之勞典故出處介紹

在小說情節當中,馬騰還對董承提過,在圍場之時,關羽曾經打算刺殺曹操,結果被劉備所阻止,這個故事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出自《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據該書記載:“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后來劉備在荊州被曹操趕到了夏口,關羽想起當年的這件往事,耿耿于懷,不禁責怪劉備說:“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此言一出,令劉備非常尷尬,只得用“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加以搪塞。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443
本文標題:犬馬之勞什么意思?犬馬之勞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