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后,對于蜀漢朝里朝外的打擊都是巨大的。可能對于曹魏還有東吳來說,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當時東吳就在巴丘吞屯兵,還把劉禪給嚇了一大跳,難道曹魏和東吳是想夾擊蜀漢么?蜀漢衰落對于東吳來說,并不算好事,因為蜀漢滅亡那下一個跟著遭殃的就是東吳了。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以防不測”,背后的典故就發生在諸葛亮去世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發生在諸葛亮去世后,相關人物分別為劉禪、蔣琬、宗預和孫權。原文如下:
卻說后主回到成都,忽近臣奏曰:“邊庭報來,東吳令全琮引兵數萬,屯于巴丘界口,未知何意。”后主驚曰:“丞相新亡,東吳負盟侵界,如之奈何?”蔣琬奏曰:“臣敢保王平、張嶷引兵數萬屯于永安,以防不測。陛下再命一人去東吳報喪,以探其動靜。”后主曰:“須得一舌辯之士為使。”一人應聲而出曰:“微臣愿往。”
眾視之,乃南陽安眾人,姓宗,名預,字德艷,官任參軍、右中郎將。后主大喜,即命宗預往東吳報喪,兼探虛實。宗預領命,徑到金陵,入見吳主孫權。禮畢,只見左右人皆著素衣。權作色而言曰:“吳、蜀已為一家,卿主何故而增白帝之守也?”預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權笑曰:“卿不亞于鄧芝。”乃謂宗預曰:“朕聞諸葛丞相歸天,每日流涕,令官僚盡皆掛孝。朕恐魏人乘喪取蜀,故增巴丘守兵萬人,以為救援,別無他意也。”預頓首拜謝。權曰:“朕既許以同盟,安有背義之理?”……又命使赍香帛奠儀,入川致祭。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病逝后,蜀漢舉國哀悼。就在此時,后主劉禪突然接到奏報,得知孫權忽然下令在巴丘屯兵數萬,意圖不詳。劉禪大驚,蔣琬隨即提出,一方面派遣張嶷和王平火速趕往永安,一方面遣使前往東吳了解實情。此時,大臣宗預主動請纓,要求前往東吳。等宗預來到東吳面見孫權后才得知,孫權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曹魏利用蜀漢舉國哀悼期間發動偷襲,這才下令調兵。一場誤會也因此得以化解。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蔣琬口中的“以防不測”,意為用來防備不曾料想到的事。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的這一段蜀漢與東吳之間發生的一場誤會,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三國志宗預傳》載:“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預將命使吳。”由此可見,孫權的舉動是出自一番好意。不夠,此舉卻令剛剛失去主心骨的蜀漢朝廷非常緊張,后主劉禪因此下令增強永安的軍事力量,同時派宗預出使東吳一探究竟。
劉禪此舉,讓原本出自一番好意的孫權感到不滿。在與宗預見面后,孫權毫不客氣地質問宗預:“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此時已經了解東吳屯兵真相的宗預不慌不忙,回答道:“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這才讓孫權轉怒為喜并與宗預的機智非常欣賞。此后,宗預也成了前往東吳次數最多的使者,為兩國增加互信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最后附帶說一句,宗預也是蜀漢集團的元老之一,當年隨張飛一起進入益州,也是極少數親眼目睹蜀漢集團從輝煌走向滅亡的大臣之一。盡管他對諸葛亮非常欽佩,但卻不看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能力。《三國志宗預傳》載,諸葛瞻執掌朝政后,老將廖化專門來到宗預的府第,希望他能與自己一起去拜會諸葛瞻。但宗預不僅婉言拒絕,還對廖化表示:“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意思是說無論是輩分還是資歷,諸葛瞻都是后生晚輩,根本犯不著這么低三下氣地去拍諸葛瞻的馬屁。
本文標題:以防不測什么意思?以防不測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