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困馬乏什么意思?人困馬乏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劉璋是益州牧劉焉的兒子,劉焉去世后,劉璋接替父親的位置繼續掌控益州。不過劉璋性格多疑,為人懦弱,難成大事。他本想引入劉備幫他一起抗曹,結果卻是引狼入室,劉備早已計劃奪取益州,便同法正內外接應,成功進軍成都。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人困馬乏”,便和劉備還有劉璋開戰有關。劉備攻取益州也并不是一帆風順,一起來看看其中的典故是什么吧。

人困馬乏什么意思?人困馬乏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發生在雒城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張任、魏延和劉備。原文如下:

當日張任射死龐統,漢軍擁塞,進退不得,死者大半。前軍飛報魏延。魏延忙勒兵欲回,奈山路逼窄,廝殺不得。又被張任截斷歸路,在高阜處用強弓硬弩射來。魏延心慌。有新降蜀兵曰:“不如殺奔雒城下,取大路而進。”延從其言,當先開路,殺奔雒城來。塵埃起處,前面一軍殺至,乃雒城守將吳蘭、雷銅也;后面張任引兵追來:前后夾攻,把魏延圍在垓心。魏延死戰不能得脫。但見吳蘭、雷銅后軍自亂,二將急回馬去救。

人困馬乏什么意思?人困馬乏典故出處介紹

魏延乘勢趕去,當先一將,舞刀拍馬,大叫:“文長,吾特來救汝!”視之,乃老將黃忠也。兩下夾攻,殺敗吳、雷二將,直沖至雒城之下。劉瓚引兵殺出,卻得玄德在后當住接應。黃忠、魏延翻身便回。玄德軍馬比及奔到寨中,張任軍馬又從小路里截出。劉璝、吳蘭、雷銅當先趕來。玄德守不住二寨,且戰且走,奔回涪關。蜀兵得勝,迤邐追趕。玄德人困馬乏,那里有心廝殺,且只顧奔走。將近涪關,張任一軍追趕至緊。幸得左邊劉封,右邊關平,二將領三萬生力軍截出,殺退張任;還趕二十里,奪回戰馬極多。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松被殺后,劉備與劉璋的關系徹底爆發,劉備開始向劉璋占據的益州發動進攻。開戰之初,劉備進展順利,但在進至雒城時,遭到守將張任的頑強抵抗。不僅軍師龐統被亂箭射殺,劉備本人也陷入重圍。幸好此時劉封和關平及時趕到,擋住了張任,這才使劉備轉危為安。

人困馬乏什么意思?人困馬乏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太史慈遭張任襲擊后慘狀,叫做“人困馬乏”,意為人馬疲倦困乏,形容體力疲勞不堪。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的這一段雒城之戰,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但戰事的經過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劉備進攻雒城,張任率部抵抗,不久便在落鳳坡射死龐統。接著,諸葛亮奉命進入益州,兩路大軍會合。之后,諸葛亮設計活捉了張任,張任寧死不降,最終被殺。不過,歷史的真實卻并非如此。

據《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雒城之戰的爆發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取得的第一個戰果便是抓獲了益州名將張任。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載:“(張任)退與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橋,戰復敗。禽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惜焉。

人困馬乏什么意思?人困馬乏典故出處介紹

在此后的戰事中,諸葛亮奉命率領張飛、趙云等人進入益州,與劉備形成兩路夾擊的態勢,益州爭奪戰的進程也因此加快。不過,在此期間,劉備集團卻蒙受了重大損失。據《三國志龐統傳》載,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的軍師龐統“率眾攻城(雒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這也就意味著龐統的陣亡并非如小說所言是死于張任之手,因為張任早在一年前就已經被殺了。而雒城也在不久后被劉備攻陷。《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可見雒城之戰的持續時間長達一年。

既然張任在劉備攻城不久被殺,那么是誰如此頑強能堅守雒城一年之久呢?這個人便是劉璋的兒子劉循。遺憾的是,關于劉循的記載很少,僅散見于《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當中。按照這些記載,劉循是劉璋的長子,其妻是劉璋部下、巴西太守龐羲的女兒。益州爭奪戰爆發后,劉循奉命鎮守雒城,堅守城池一年多時間,最終與劉璋一起投降。《三國志劉二牧傳》載:“先主定蜀,羲為左將軍司馬,璋時從羲啟留循,先主以為奉車中郎將。”這也就是說劉循在戰后并沒有隨父親一起被劉備打發到了公安,而是留在了益州。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471
本文標題:人困馬乏什么意思?人困馬乏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