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不意什么意思?出其不意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劉備能夠入蜀的川,龐統算是最大功臣之一。當時法正準備迎接劉備入益州,共同對付張魯,龐統則建議劉備趁此機會拿下益州。不過劉備再三猶豫,拿不定注意,龐統看出劉備是因為擔心自己為了益州而失信于天下,于是向劉備說到:“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吞并弱小,逆取順守,報之以義,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劉備聽后覺得有道理,便率軍進入益州。這次講解的成語“出其不意”,背后的典故就和劉備入蜀有關,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出其不意什么意思?出其不意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劉備進入益州之后,相關人物分別為龐統、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卻說玄德歸到寨中。龐統入見曰:“主公今日席上見劉季玉動靜乎?”玄德吾:“季玉真誠實人也。”統曰:“季玉雖善,其臣劉璝、張任等皆有不平之色,其間吉兇未可保也。以統之計,莫若來日設宴,請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玄德曰:“季玉是吾同宗,誠心待吾;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公此謀,雖霸者亦不為也。”統曰:“此非統之謀,是法孝直得張松密書,言事不宜遲,只在早晚當圖之。”

出其不意什么意思?出其不意典故介紹

言未已,法正入見,曰:“某等非為自己,乃順天命也。”玄德曰:“劉季玉與吾同宗,不忍取之。”正曰:“明公差矣。若不如此,張魯與蜀有殺母之仇,必來攻取。明公遠涉山川,驅馳士馬,既到此地,進則有功,退則無益。若執狐疑之心,遷延日久,大為失計。且恐機謀一泄,反為他人所算。不若乘此天與人歸之時,出其不意,早立基業,實為上策。”龐統亦再三相勸。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與劉璋在涪城首次見面回到自己的營寨后,謀士龐統前來詢問劉備對劉璋的看法。劉備認為劉璋為人真誠,龐統卻認為正好可以利用劉璋的這一弱點在下次見面的宴席上暗藏刀斧手,趁機將劉璋殺掉,兵不血刃拿下益州。謀士法正也認為龐統的計劃可行,建議劉備依此行事。不過,劉備對于龐統和法正的建議并不贊同。在隨后與劉璋的見面中阻止了龐統和法正采用的殺害劉璋的行動。

出其不意什么意思?出其不意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法正口中的“出其不意”,意為趁對方沒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動。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孫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龐統與法正建議劉備在酒席宴間除掉劉璋的情節,在歷史上卻有其事。但個中細節卻少有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提出這個建議的是龐統和法正。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提出這一建議僅有龐統一人。據《三國志·龐統傳》載:“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由此可見,這一計劃與發生并無關系。

出其不意什么意思?出其不意典故介紹

龐統為何會提出這一建議呢?原因非常簡單,擒賊先擒王,想除掉劉璋造成益州群龍無首,趁機以最快的速度拿下益州。不過,劉備對于龐統的這一速勝論并不贊同。《三國志·龐統傳》載,劉備對于龐統的建議,僅僅表示了十二個字的意見:“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果斷地否決了龐統的建議。至于小說中提到的龐統與法正瞞著劉備在酒席宴間以舞劍為名想除掉劉璋的情節,只是小說家的虛構,在歷史上并未發生。

龐統的建議和劉備的決定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呢?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容易回答,劉備的意見是正確的。在當時的益州雖然有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為劉備的內應,但也有黃權、王累、嚴顏等人對于劉璋的決定表示了強烈反對。這就說明在益州還是有一大批文武對劉備的態度是非常敵視的。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若采用劉璋的建議貿然除掉劉璋,勢必引起公憤,以劉備入蜀的兵力將難以對抗。從這個故事中亦可以看出,劉備的思路還是冷靜和高明的,反倒是龐統操之過急。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478
本文標題:出其不意什么意思?出其不意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