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霸一方什么意思?各霸一方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漢中之戰長達兩年之久,最后劉備擊敗曹操取得了這場戰事的勝利。此時劉備手中握有荊州、益州和漢中,實力一度升至頂峰。之后劉備晉升漢中王,離稱帝也就一步之遙,三國鼎立的局勢也越發明朗,劉備終于是在西南稱霸。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各霸一方”,就和劉備拿下漢中有關,畢竟當時這也是劉備首次靠自己戰勝了曹操。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背后的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各霸一方什么意思?各霸一方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發生在劉備奪取漢中及東三郡等地之后,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法正和劉備。原文如下:

于是眾將皆有推尊玄德為帝之心;未敢徑啟,卻來稟告諸葛軍師,孔明曰:“吾意已有定奪了。”隨引法正等入見玄德,曰:“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著于天下,今已撫有兩川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事不宜遲,便請擇吉。”

各霸一方什么意思?各霸一方典故出處介紹

玄德大驚曰:“軍師之言差矣。劉備雖然漢之宗室,乃臣子也;若為此事,是反漢矣。”孔明曰:“非也。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愿主公熟思之。”玄德曰:“要吾僭居尊位,吾必不敢。可再商議長策。”諸將齊言曰:“主公若只推卻,眾心解矣。”……孔明曰:“主公宜從權變,先進位漢中王,然后表奏天子,未為遲也。”玄德再三推辭不過,只得依允。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擊敗曹操,占據了漢中這塊戰略要地。與此同時,劉封、孟達又奪取了東三郡地區,再加上關羽所控制的荊州數郡,劉備集團的實力達到了鼎盛時期。法正、諸葛亮等一眾文武都打算推舉劉備稱帝,卻遭到了劉備的斷然拒絕。最終,諸葛亮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劉備不稱帝而自立為漢中王。

各霸一方什么意思?各霸一方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諸葛亮口中的“各霸一方”,意為憑借勢力、實力各占據一個地區或領域。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這是歷史的真實,小說家不過是按照歷史記載據實描述。劉備稱王時,為何不用益州王或者其他的名號呢?其實這里面大有深意。首先,漢中王這一稱謂,與當年漢高祖的漢王相呼應,宣示的是自己的正統地位,并希望以此來拉攏民心。劉備以宗室自稱,以中興漢室為口號,以稱王來宣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及匡扶漢室的決定。這也是與曹操稱魏王的一個針鋒相對的舉動。

各霸一方什么意思?各霸一方典故出處介紹

這里附帶說一句,雖然小說家基本是按照歷史記載來描述劉備稱王的經過,但卻在加工的過程中犯了個小錯誤。小說中稱“于是眾將皆有推尊玄德為帝之心”,諸葛亮與法正又公然請求劉備稱帝,這不僅違背歷史,而且有違作者的初衷。試想,作者在塑造諸葛亮時,一直在突出二人匡扶漢室、恢復皇權的忠君形象,又怎么會在漢獻帝依然在世、漢朝尚未滅亡時公然請求劉備稱帝呢?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524
本文標題:各霸一方什么意思?各霸一方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