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山區神秘的寄死窯風俗 讓人毛骨悚然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鄂西北山區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年滿六十歲的老人,就要被遺棄在一些“洞穴”中,只給他三天的食物,讓老人自生自滅,然后把遺體取出來二次埋葬,這樣的“洞穴”,就叫“自死窯”,也叫“寄死窯”或“老人洞”。昨日,十堰市“寄死窯”探密者認為,位于武當山南麓丘陵的不明窯洞,就是“寄死窯”。圖:湖北省十堰市官山鎮,武當山南神道上的老人洞。老人洞也叫寄死窯、自死窯、跑匪洞、巴人洞,有人認為這是懸棺鼻祖。

湖北丹江口市官山鎮五龍莊村的一座棄老洞,插門槽和門栓洞是鑿刻在洞外的。雖然木制的墓門早已經風化了,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60歲以上的老人被鎖在洞中,是無法從里面打開門的。

武當山不明窯洞,處于其南麓丘陵的灌木草叢中,窯洞依山而建,洞口很小,只有容一人大小,洞形形狀規整,隱約留有人工痕跡。但被發現的石洞中,未留下任何物件。石洞所建年代?是何人所建?又用作干啥?都是一個待解的謎團。

對“寄死窯”、“自死窯”,生活在十堰的人并不陌生。多年來,其傳說在民間由來已久,版本也很多。大致說來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個朝代,凡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被認為已經無益于社會,可以去死了,統統要被送往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或土洞中坐以待斃。后來,因為一起國際事件,年輕人毫無辦法,最后還是依靠一位僥幸茍活老人的經驗和智慧得以擺平,老人們從此才有了善終的可能。

考察時可以看到,“寄死窯”孔洞大概半人高,一人多深,里面有明顯的人工修葺的痕跡,四壁都很平整,還有條狀的紋路,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距離洞口30厘米深的兩側內壁上,分別還有一長一短兩個槽痕,當地人介紹說,長的并且上下貫通的槽痕是插門槽,而短的則是門栓洞。把人送進去過后,關上門,插上栓,就無法逃脫了。

這樣的說法讓我毛骨悚然,如果都是真的,那么人類求生的本能必然在這扇“反鎖”的“大門”背后,爆發過一陣陣呼天搶地的哀號,然后聲音慢慢微弱,氣若游絲,最后徹底死亡。這簡直不可想象。然而門栓槽的存在似乎又在證實這一切確實存在過,因為,如果是逝者的墓葬,有門固然合情合理,門栓就顯得有些多余了。

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寄死窯”更可能是叫“祭祀窯”,前者是口傳中的音誤和低文化者的想當然。有人認為,十堰一直是偏僻山區,在當地方言中,把“祭祀窯”誤為“寄死窯”是很正常的。古代漢江流域有不少古國,這些古國一定有著某種特殊的祭祀方式。宗教本來就有很多石窟文化。所以在山壁上鑿石窟,用來從事某種祭祀活動,也不是沒有可能。

據專家介紹:在唐代,一旦老人去世,后人將棺木從崖頂吊下放入巖墓墓穴中,然后在巖墓墓口用青磚加白灰糯米汁封口,形成一道墓墻,墻外用石頭封閉,并與懸崖溶為一體,長草后人一般很難發現。我縣發現的唐代巖墓群與三峽庫區懸棺不同,三峽庫區懸棺是放在明處,但又跟漢江兩崖懸崖陡峭上眾多的寄死窯又有不同,寄死窯較小只能溶納一個人坐在里面,而且不封口。

其實,在武當山發現“寄死窯”之前,在其他地方也發現過這樣的窯洞。在鄂陜交界的鄖西縣夾河鎮東頭,靠近漢江的一面陡崖上,一排“老人洞”赫然在目。洞口不大,僅能容成人彎腰進入。

洞內也不大,勉強能放一口棺材。洞下就是公路,站在離漢江水面幾十米以上的公路看,這些“自死窯”并不很高,離地面也就十多米的樣子,讓人不由想起“懸棺”。

在夾河鎮西頭的金錢河邊,也在陡崖上,“老人洞”數量更多,有十幾個,形制大同小異。繼續沿漢江而上,在一個叫柳樹灣的地方,漢江北岸的山崖上,有更多這樣的一個個規則的方形石洞。這些石洞分三層垂直分布在山崖上,或單個或兩三個連在一起,洞口大多堆砌著石塊,整齊而嚴密。上前細看,所有的石洞內,除了洪水沖刷過后留下的淤泥,幾乎空空如也,沒有留下什么能供考據的物證,只是在有些石洞內的巖壁上,能清晰看見人工雕鑿的痕跡。

這樣的神秘方形孔洞,在十堰境內主要分布在漢江及其眾多支流兩岸,比如鄖縣城附近、鄖縣五峰鄉、鄖西羊尾鎮、鄖西上津鎮等地,甚至有人說在市區人民公園的山上也有分布。對照陜西方面的信息,“商洛崖墓”與“十堰老人洞”基本屬于同一類型。據最新報道的數字顯示,在商洛共發現崖墓點680處、崖墓4220座。圖為在漢江“寄死窯”出土的隋唐文物。

在當地,流傳著一個《斗鼠記》的故事,大意是說,古代鄖縣這一帶的“麇國”里,凡是上了60歲的老人,都要按老規矩送進“自死窯”讓他們凍餓而死。有個叫楊三的農民,偷偷把老父親藏在家里,恰好這時外國送來一只像黃牛那么大的“犀鼠”,全國上下無人能識別和制伏這一怪獸,陷入驚恐不安之中。楊三將此事告知老父親,老人家教他用一只13斤半的貓斗敗了犀鼠。國王從這件事認識到智慧豐富的老人是個寶,從此就廢除了將老人送進“自死窯”的古老習俗……圖為在漢江“寄死窯”出土的隋唐文物。

1967年出生的鄖縣柳陂鎮西流村陳家坡村民陳緒勝告訴我,他家在漢江臺地上,房基底下幾十米的漢江邊,就有一座“棄老洞”,建在離漢江水面不遠的石壁上,“現在還在,洞口下面是正方形,上面是弧形,洞口寬、高各1米左右,深度不知道”。對于這座“棄老洞”,他有一種獨特的解釋。在他看來,實行“棄老俗”的年代,將老人放進水邊的“棄老洞”中,漢江年年漲水,老人必死無疑。隨后,漢江水會將老人的遺骸和遺物全都沖走,不留痕跡。“免得子孫們傷心”,陳緒勝特意強調。

了實地觀察、測量北崖山上的“棄老洞”,我們租用了大樹椏村漁民錢慶照的小漁船,前往漢江北岸。船靠漢江北岸后,我從絕壁西側開始攀登距漢江水面最近的一座洞口為長方形的“棄老洞”。手腳并用之下,我才終于戰戰兢兢地爬上洞口。在這座長方形橫穴“棄老洞”里,我做了簡單測量。它長1.8米,高0.9米,深1.3米,窯壁凹凸不平,無尸骨,也無任何隨葬品;洞口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朝向南偏東20°,下距漢江水面約15米。人在洞中,只能像蝦米一樣躬著身,但后腦勺還是卡在洞頂石頭上。轉身看看洞外,眼前是一望到底的絕壁,絕壁下是漩渦疊涌的漢江水,而遠處對岸的小村中,溫暖的炊煙正裊裊升起。此地,彼時,一種絕望的寒意不由自主地由心底升出。

再轉身,面朝洞里,我這才注意到,在洞底部內側,有一個奇怪的等邊三角形石孔。石孔每邊寬約37厘米,孔深約20厘米,邊緣鋒利,剛好容得下一個成人的頭顱。錢慶照的表弟錢慶勇說,這個石孔是供窯中的老人自殺用的。他說,在遙遠的古時,饑寒交迫的老人受不了時,便仰身躺下,將頭伸進這個石孔中,再朝上一頂,鋒利的石棱便能幫老人結束生命。見我將信將疑,錢慶勇毫不猶豫地在潮濕的洞底躺下,雙腿蹬地,將自己的頭送進那個石孔中。他的脖子上方,石棱懸如刀劍。再轉身,面朝洞里,我這才注意到,在洞底部內側,有一個奇怪的等邊三角形石孔。石孔每邊寬約37厘米,孔深約20厘米,邊緣鋒利,剛好容得下一個成人的頭顱。錢慶照的表弟錢慶勇說,這個石孔是供窯中的老人自殺用的。他說,在遙遠的古時,饑寒交迫的老人受不了時,便仰身躺下,將頭伸進這個石孔中,再朝上一頂,鋒利的石棱便能幫老人結束生命。見我將信將疑,錢慶勇毫不猶豫地在潮濕的洞底躺下,雙腿蹬地,將自己的頭送進那個石孔中。他的脖子上方,石棱懸如刀劍。

     鄂西北山區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年滿六十歲的老人,就要被遺棄在一些“洞穴”中,只給他三天的食物,讓老人自生自滅,然后把遺體取出來二次埋葬,這樣的“洞穴”,就叫“自死窯”,也叫“寄死窯”或“老人洞”。昨日,十堰市“寄死窯”探密者認為,位于武當山南麓丘陵的不明窯洞,就是“寄死窯”。圖:湖北省十堰市官山鎮,武當山南神道上的老人洞。老人洞也叫寄死窯、自死窯、跑匪洞、巴人洞,有人認為這是懸棺鼻祖。湖北丹江口市官山鎮五龍莊村的一座棄老洞,插門槽和門栓洞是鑿刻在洞外的。雖然木制的墓門早已經風化了,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60歲以上的老人被鎖在洞中,是無法從里面打開門的。武當山不明窯洞,處于其南麓丘陵的灌木草叢中,窯洞依山而建,洞口很小,只有容一人大小,洞形形狀規整,隱約留有人工痕跡。但被發現的石洞中,未留下任何物件。石洞所建年代?是何人所建?又用作干啥?都是一個待解的謎團。


     鄂西北山區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年滿六十歲的老人,就要被遺棄在一些“洞穴”中,只給他三天的食物,讓老人自生自滅,然后把遺體取出來二次埋葬,這樣的“洞穴”,就叫“自死窯”,也叫“寄死窯”或“老人洞”。昨日,十堰市“寄死窯”探密者認為,位于武當山南麓丘陵的不明窯洞,就是“寄死窯”。圖:湖北省十堰市官山鎮,武當山南神道上的老人洞。老人洞也叫寄死窯、自死窯、跑匪洞、巴人洞,有人認為這是懸棺鼻祖。湖北丹江口市官山鎮五龍莊村的一座棄老洞,插門槽和門栓洞是鑿刻在洞外的。雖然木制的墓門早已經風化了,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60歲以上的老人被鎖在洞中,是無法從里面打開門的。武當山不明窯洞,處于其南麓丘陵的灌木草叢中,窯洞依山而建,洞口很小,只有容一人大小,洞形形狀規整,隱約留有人工痕跡。但被發現的石洞中,未留下任何物件。石洞所建年代?是何人所建?又用作干啥?都是一個待解的謎團。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9739
本文標題:鄂西北山區神秘的寄死窯風俗 讓人毛骨悚然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