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肚臍眼節-概述

澀川肚臍眼節

日本澀川市的肚臍眼節在該國相當有名,因為澀川地處日本的中央,大約肚臍的位置,所以被叫做“肚臍祭”。參加這個表演的男女老少,都要把肚皮露出來,將整個肚子當作臉孔,上面再戴一頂大斗笠;這樣遠遠的望過去,就好像是一張大臉在跳舞。這是一種怪異的象征,也就是關于“無頭人”的傳說了,大概最早的來源于《山海經》上記載過刑天與蚩尤聯合對抗黃帝的傳說,不過現在,好像演變成了一場祈禱風調雨順的“樂工”表演。日本是個非常謹慎注重禮儀的國家,所以在日本,除了海灘,很少看到男人赤裸上身的景象,但這個可愛的節日,不單單只在澀川有,聽說在遙遠的北海道,一個叫“富良野”的地方,也有這種肚臍節,頗為著名。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肚臍眼節-來源

“肚臍眼節”并不是什么舊式的節日,它源自于一種傳統的政黨聚會,在聚會上,人們在自己的肚皮上畫上一張臉,假裝是一個人的頭。該聚會演變至今,便成了“肚臍眼”節。裸體節又叫“會陽節”,參加者都是男性,他們只系日本傳統的兜襠布,幾近全裸。這一活動開始于江戶時代末期。在眾多幾乎全裸的人中,有一名男子是全裸,人們相信,誰能摸到他,就會獲得幸福。

裸體節-簡介

裸體節全稱“HadakaMatsuri裸體節”,發源于日本HadakaMatsuri送迎神靈的法事。共分陸地游行和水上游行隊,水上游行的高潮是在滿潮時趟過當地的桂川河,而陸地游行隊伍則需要從所有裸體的人群當中找出主辦方安排在其中的一個全裸人,摸到他的人全年都會帶來好運。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每年2月的第三個星期,是日本舉行裸體節的日子,而星期六晚上的活動是高潮,每年的這一天都有近萬名男子趕來參加裸體爭搶“寶木”的儀式,參觀者也不計其數。裸體節又叫“會陽節”,參加者都是男性,他們只系日本傳統的兜襠布,幾近全裸。這一活動開始于江戶時代末期。在眾多幾乎全裸的人中,有一名男子是全裸,人們相信,誰能摸到他,就會獲得幸福。

系兜襠布像上刑

小小的兜襠布打開后居然有10米長,按照傳統方法先在腰部橫繞幾圈,然后在兩股間豎繞一道。系兜襠布得有別人幫忙,豎著的這一道要特別用力,系的時候同伴把布背在背上像用力拉車一樣狠狠使幾下勁,才能把兜襠布拉緊。多數被系的人都疼得嗷嗷叫。據說,兜襠布沾了水還會緊縮,讓穿的人簡直如同上刑一般。穿戴完畢,男人們喊著口號成幫結伙地出發了。在儀式中,想孤身一人搶到寶木是不可能的,一般都得結成團隊共同行動。于是,同單位或者左鄰右舍的男人各自結成一隊,打著小旗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你推我擠搶奪激烈

午夜一到,所有的燈火一起熄滅,兩塊寶木被一塊兒從殿堂的二樓拋下,人群頓時像水開了鍋一樣沸騰起來,你擠我,我推你,有的人甚至騎在別人的身上。觀眾的情緒也受到了感染,在密集的閃光燈下狂喊,恨不得自己也沖進去。當寶木被人搶到后,人群漸漸地圍成幾個圈,慢慢地移動,走出寺院。爭奪寶木的儀式就此結束。

“寶木”的由來

寶木

裸體節又叫“會陽節”,參加者都是男性,他們只系日本傳統的兜襠布,幾近全裸。每年2月的第三個星期,是舉行裸體節的日子,而星期六晚上的活動是高潮,每年的這一天都有近萬名男子趕來參加裸體爭搶“寶木”的儀式,參觀者也不計其數。“寶木”由6寸長、直徑3寸的杉木挖成。人們對寶木癡迷的原因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據傳,那時西大寺觀音院剛剛建成,一位來自奈良的高僧將一種叫“修正會”的儀式傳入此地。在這個儀式上,僧侶們把廟里的寶物用“牛玉紙”包好,放在千手觀音像的背后,供奉14天,祈禱國家安定、五谷豐登、人民富足。儀式結束后,用來包寶物的紙由住持贈給年長的信徒。得到牛玉紙的家庭一年內果真順順當當、豐衣足食,于是,信徒們每年都來爭搶牛玉紙,會陽節的風俗由此形成。到了500年前的室町時代,易碎的牛玉紙演變成杉木制成的寶木。當時的住持忠阿上人規定,由寺院拋下兩塊寶木,男性信徒自由爭搶。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夏日祭-基本簡介

“夏日祭”是日本民間的一個集市納涼活動,有點像中國的“廟會”。可不知是誰,把這原本在某居民小區內舉行的活動,公布到了互聯網上。于是那天下午,金浜路福泉路人潮洶涌,被圍得水泄不通。不僅日本居民結伴來趕集,更多的中國年輕人也相約前來,本來一個日本的傳統節日,一夜間成了中日年輕人的集體嘉年華。從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到現在日本的“夏日祭”,這些年來,外來節日對上海年輕人的吸引力,大有壓過中國傳統節日之勢。海納百川歷來是上海的特色,多元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對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一大幸事。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夏日祭”有點像中國北方的廟會。不過近年來,在日本,隨著地域文化的振興,各種活動都以地區為中心舉辦的。每個區的區政*府都必須對此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很大的力量。保育院每年舉辦的這個活動不過是地區活動的縮影。很久以前,在中國,農民們每天勤勞耕作。為了方便生活,逢五逢十,大家各自攜帶多余的勞動成品,相聚在約定俗成的地點,以物換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集市。出于宗教信仰或地方習俗的集市有時就被稱作廟會。這種原始的習俗后來傳到日本,結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就有了今天各種各樣的祭奠活動,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活動一

保育院的“夏日祭”,提前一個星期就開始分頭準備了。“夏日祭”當天一大早,當各色彩帶、彩球掛了起來,氣氛就變了。各個商店、網點都準備了迎接客人的豐富商品。上午十點左右,小客人們有的伴隨著父母,有的攙扶著祖父母,有的是小伙伴們自己三三兩兩地來了。自己拿出五顏六色的紙貨幣,首先準備買東西,因為這些紙幣只限當日有效。 一般說來,“夏日祭”收益最好的當屬魚攤了。魚鉤子的材料一碰到水就會融化,所以很難把魚撈上來,雖然這里的魚都是假的,孩子們仍然興致勃勃。還有鉆洞。這洞里黑黝黝的,到處是紙糊的妖魔鬼怪。孩子們買一把鎮妖的寶劍帶在身邊。進到洞里,孩子們一個拉著一個地高聲喊叫,壯膽前行;出洞以后,犒勞壯士的西瓜、鴨梨當然就可以飽嘗一頓了。這類節目旨在鼓勵孩子們從小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小女孩們打扮得花枝招展,結伴逛街,選購一些小玩藝、小裝飾品,或者是參加套圈啦、踢毽子啦、投球投標之類的活動,得勝者可以得到獎品。她們嘰嘰喳喳地挑選獎品,好不快活。大人們或者陪著孩子在玩具攤,或者吃茶聊天。保育院平時午睡用的大廳這會兒變成了小劇場,大人孩子玩累了,來到這里歇一歇。老師們演出活報劇、詩歌、歌舞,一個個也是興致勃勃。吉田老師明年就要退休了,她酷愛舞蹈,跳起來依然身輕如燕,博得陣陣掌聲。被臨時任命扮演了一個四不象,站在舞臺上張牙舞爪,讓臺下的小朋友猜我是誰。我以為不會有人猜中,沒想到一下就被猜著了,于是輪到表演。節目是“一分鐘中文教室”,一分鐘時間,臺下所有觀眾都會用中文說:“你好、謝謝、再見”。只是聽說祭奠活動的文化色彩越來越濃,沒想到今年保育院的"夏日祭"還為中日民間文化交流添姿增彩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6個月中,將有2300多頭海豚被屠殺

漁民們在水下大聲敲擊金屬棒,破壞海豚的聲納系統,精疲力盡的海豚被驅趕到太極灣內一個石頭凹口中,入口處用網攔住。被困住一晚后,第二天黎明,當地漁民開始利用刀和長矛屠殺海豚。當地官*員表示,巨頭鯨會被捕獲殺死,它們的肉被推入市場銷售。但海豚中有一半會被賣給水族館,其余的會被放生,以此試圖平息國際社會的譴責。但《衛報》攝影師偷偷拍攝到的圖片顯示,在屠殺區之外依然可以看到肚皮朝上、一動不動漂浮在海面上的小海豚尸體。每年9月1日獵殺季節開始時,至少100多頭寬吻海豚和50多頭巨頭鯨首先被獵殺。在隨后的六個月內,太極灣的漁民將屠殺2300多頭海豚。每只海豚身上取下的肉可以賣50000日元(約合330英鎊),而特別一點兒的海豚甚至可以賣到9萬英鎊。

殺海豚節-抗議

國際社會對日本這種屠殺海豚的行為的譴責日益增多。在紀錄片《海豚屠場》中,制片人使用遙控直升機和隱藏的水下攝像機記錄海豚獵人的行為,那被海豚血染紅的水面引起西方動物保護主義者的強烈抗議。澳大利亞小城布魯姆甚至因此斷絕了和太極灣28年的“友好城市”關系。太極灣被稱為日本捕鯨業的精神家園,早從1600年前,當地漁民的先人就開始獵殺海洋哺乳動物為食。在這個距離東京六個小時車程的小鎮,到處都是以鯨魚和海豚肉為主要材料的壽司店。

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9806
本文標題:細數日本那些變態的節日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