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云南有十八怪,可也知道新疆十八怪?新疆是一個遙遠而又神秘的極西之地;走進新疆,認識新疆,了解新疆,是祖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愿。新疆十八怪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疆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進一步加深了新疆的神秘感。
第一怪:鞭子底下談戀愛
新疆哈薩克族是以游牧為主的民族,馬上功夫十分精湛,傳統的娛樂活動主要是馬上競技,如;“賽馬”“叼羊”“姑娘追”。您聽說過“姑娘追”嗎?“姑娘追”就是給未婚男女青年創造感情交流的機會,它蘊藏著即純潔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同時也是傳遞愛情的一種途徑,如果參賽者心中已經有了意中人,他們就會相約成對進入賽場。比賽分“去程”和“返程”兩段,在“去程”的路上男青年可以毫無顧忌的傾訴衷腸,而姑娘卻含羞沉默,到了終點后,就在雙雙調轉馬頭進入“返程”的一瞬間,男青年立即揚鞭催馬拼命逃奔,此時溫柔的姑娘忽然間變成了沙場女將,勒韁策馬奮力追趕,追上后用馬鞭狠狠地抽打對方,如果被追趕并挨鞭子的男青年也愛上這個姑娘,他就會心甘情愿地做姑娘皮鞭下溫順的小羊,任其抽打而不還手。從此愛情的種子便會萌發、開花結果。
第二怪:兵團姑娘不對外
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是一個在新疆相對獨立體制的副省級準軍事化兵團。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宣告覆滅,當年十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的兩個軍在王震將軍率領下進駐新疆,和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以及原三區革命的民族軍隊在烏魯木齊勝利會師,成立了新疆省人民政府。從此新疆開始了一個民族團結、和平建設的新時代。為了保衛邊疆,建設邊疆。一九五二年,毛主席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的一部分官兵集體轉業,組建成;“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賦予他們屯墾戌邊的歷史使命。這是一支在世界上從未有過的特殊部隊,指戰員們放下槍桿子,拿起鍬把子。放下坦克裝甲車,揚鞭趕起大馬車,開起農機拖拉機。“兵團”的組織機構仍保留著軍隊的師、團、連、排、班的編制。以嶄新的戰斗姿態向荒原進軍!向戈壁進軍!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過去了,幾十萬軍墾戰士在艱難困苦的年代,創造了一個個大型的農牧團場,讓荒山變成了綠洲,讓沙漠變成了良田。為保衛和建設邊疆做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八千湘女進天山”,一批又一批山東、河南、四川姑娘相繼來到兵團,為兵團漢子配婚成親。六十年代上海、南京、天津、鎮江、浙江、武漢支邊青年豪邁地走進塔里木,編入了新疆兵團的史冊。他們在兵團這個革命的大熔爐里,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為保衛和建設新疆奉獻了寶貴的青春年華。“兵團姑娘不對外”講的就是兵團人團結戰斗共同生活的兵團精神。
第三怪:吃的烤馕像鍋蓋
在新疆無論您走到哪里,都可以見到和吃到馕,“馕”是維吾爾族人的主要面食之一。維吾爾語意為;“烤面餅”。維吾爾族人寧可一月無米飯,不可一日無烤馕。在新疆鄉村和集鎮幾乎家家都有烤馕坑,維族婦女個個都會做烤馕。馕的種類決定于不同的原料配方和不同的制作工藝,據不完全統計馕有五六十個品種。由于馕是在旺火燒熱的馕坑里烤制的,水分含量極少,在氣候干燥的新疆,一般存放十天半月都不會變質。還有一些“油馕類”,原料成分主要以食用油、牛奶、白糖和面精制而成,保質期可長達幾個月之久,所以維吾爾族人出遠門,或者坐火車去內地出差旅游,常常攜帶一提包油馕,作為旅途中的速食干糧,即省錢又方便。
第四怪:出嫁姑娘把妹帶
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的一曲《達坂城的姑娘》,唱紅了全中國。無論您走到哪里,只要聽到這首優美動人的維吾爾民歌,您就會想到新疆和達坂城的姑娘。話說;姑娘嫁人為什么要把妹妹帶?其實是有地域和歷史原因的,早在若干年以前我國是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在新疆一般維吾爾族家庭都會生很多孩子,少者三四個、多者六七個、在當時那種艱難困苦的年代,孩子多了家庭負擔必然就重。所以在兒女嫁娶時男方家往往會主動提出再帶走一個女孩子(小姨子),一方面是為了減輕女方家庭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陪著姐姐做伴。從此男方家庭就會把這個女孩當做親生女兒撫養成人。
第五怪:大盤雞里拌皮帶
當您去烏魯木齊的途中,沿著312國道行駛,距離烏魯木齊40多公里處,在穿越柴窩堡小鎮時,您會驚奇地看到公路兩旁的一排排小飯館門前的招牌上,都寫著同一道菜名“大盤雞”。大盤雞已經在新疆風行了二十多年經久不衰,這道菜的發祥地就是柴窩堡。所以它最早的菜名就叫“柴窩堡大盤雞”,這道菜趁熱上桌,流光溢彩,香氣逼人,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當您看到用特大號盤子裝滿了又鮮又嫩的炒雞塊時,相信您的胃口一定會大開。正當您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時,店家會及時的端來一盤象皮帶一樣寬薄的皮帶面條,倒入大盤雞里與雞汁拌勻,頓時皮帶面變成醬紅色,吃起來美味爽口,特別過癮。如此簡單的一餐大盤雞,可同時供四至六人享用,即營養實惠、又解饞飽腹。
第六怪:風吹石頭砸腦袋
說起刮大風,人們可能會聯想到沿海一帶的臺風。然而;您也許不了解新疆的大風,在新疆一些地方刮起大風到了頂級時,其猛烈之勢不亞于沿海地區的臺風。新疆人把這些大風區叫做;“老風口”,比較形象的說;這些大風區一年只刮一次風,從春刮到冬。這種著名的大風區有;吐魯番西北方向的“三十里風區”,烏魯木齊南郊的“達坂城風區”,以及克拉瑪依的“魔鬼城風區”等;這些大風區在每年中刮八級以上大風日就有一百天左右,最大風力超過十二級。一旦遇上這種大風,汽車火車都面臨著被刮翻的危險,汽車被大風刮翻是常有的事情。二00七年初春,由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特快列車在行駛到“三十里風區”時火車被大風刮翻。在“達坂城風區”,新疆先后從丹麥、德國、芬蘭引進風力發電技術和風力發電機組,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廠。因此說;“風吹石頭砸腦袋”,是形容這些大風區一旦刮起大風時那種飛沙走石的情景。
第七怪:古絲道上地名怪
不少來過新疆旅游的內地朋友,總覺得新疆的一些地名有點古里古怪的,什么猩猩峽、一碗泉、三間房、四棵樹、鄯善、烏魯木齊、塔克拉瑪干等等;其實,說怪也不怪,因為新疆這類奇特的地名,都有著它有趣的由來。例如;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地名用的都是維吾爾語;“塔里木”意為“田地、種田”。“塔克拉瑪干”意為“進去就出不來”。新疆喀什市的全稱是“喀什噶爾”,維吾爾語意為“多種顏色的磚房”。地名“阿克蘇”意為“白水河”。地名“克孜勒蘇”意為“紅水河”等等;如“博爾塔拉”意為“銀色的草原”。“巴音郭楞”意為“富饒的河流”。“烏魯木齊”意為“美麗的牧場”。著名的“喀納斯湖”意為“美麗富饒而又神秘”,這些例子舉不勝舉。
第八怪:吃飯手抓不用筷
人類用手抓著吃飯的起源,一定是非常遠古的事情了。但是對于生存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來說,至今仍保留著這一習慣。新疆著名佳肴“手抓羊肉”“手把羊排”“馕坑烤肉”“手抓米飯”“羊肉抓飯”等;都是用手抓著吃的。當然,用手抓食物也有嚴格的規矩,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果您與草原牧民共同就餐,您會看到他們用手抓飯是一種藝術,當你自己試著用手抓飯吃時,就會感到不順手不自在。當然,現在城里人已經很少有人用手抓飯吃了,一些草原牧民和鄉村農民,仍然保留著這種習慣。
豬字不要隨口來
這可是千千萬萬要記住的哦,為了我們民族間的友好和團結,新疆人稱呼豬肉的習慣,那就是“大肉”。當你來到新疆,不管是在哪個城鎮,都會看到許多飯館、食堂的招牌上寫著“清真”寫字,這表明它們都是新疆信仰伊斯教的兄弟民族經營的,是專供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飯菜的食肆。它們與漢族飯館、食堂的主要區別就是:這里絕對不使用豬肉、豬油做飯菜,困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兄弟民族,傳統上都把豬、豬肉、豬油以及煮炒豬肉的鍋,盛過豬肉的碗具,甚至是夾過豬肉的筷子,都當成禁忌之物。
“新疆十八怪”就是一種廣為流傳在民間的順口溜。意在形容一些鮮為人知的新疆特色和民族風情。
本文標題:趣談:鮮為人知的順口溜—新疆十八怪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