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曾經,南方絲綢之路上馬蹄聲聲,讓古老的中國第一次與西方交流;曾經,古羌人浩浩蕩蕩地南下遷徙;曾經,北上的紅軍在這里歃血結盟;曾經,中國人的第一顆衛星奏響東方紅;曾經,穿梭的鐵路在這里創造世界交通史奇跡。這巨幅歷史畫卷的發生地,就是大涼山。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東臨四川盆地,西連橫斷山脈。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總人口393.9萬多人,其中彝族約占42%,漢族56%,此外還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十多個民族。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甘洛的“魔溝”等自然景觀都匯集在這片土地上。所以,對于背包客來說,涼山是個非常值得深度旅行的地方。除了自然景區,騎馬漫步古道,是個不錯的靜賞路途風光的方法。靈關古道古依舊,而今不失雄風在。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靈關古道穿越涼山州境內部分,不僅還保留著千年古道的遺跡,還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這條古道的重要價值愈來愈顯示出她的魅力。海棠古鎮、坪壩古鎮是涼山的北大門,也是靈關古道遺跡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兩鎮位于涼山州甘洛縣西北河谷臺地上,是南方絲綢之路靈關道進入涼山的第一重鎮與重要關隘。這兩個古鎮是不為人知的小鎮,卻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海棠古鎮是一個以漢、彝、藏族爾蘇人為主的民族雜居鎮。在這里可以看到尋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15歲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并要戴上繡花頭帕,掛上耳墜。“換裙”儀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耍朋友、談戀愛了。“換裙”這天,主人家像過節一樣喜氣洋洋。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富戶要殺豬宰羊,大宴賓客;窮戶最少也要殺雞泡酒,招待親鄰。一大早,男女賓客便紛紛登門,送禮祝賀。 按照當地俗規,舉行“換裙”儀式時,絕不允許任何男子在場,只邀請女親女友參加。“換裙”儀式因地區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請一位成年女性坐在果樹下抽打一只小豬,待豬死后,將死豬在“換裙”少女的頭上連續轉幾匝,以此來驅除邪惡,然后為姑娘掛上耳墜,梳成雙辮,再換新裙。

有的地方則先假設一物為夫方,如樹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婦女背著,圍繞假設之物走3圈,即算結婚。在儀式進行的過程中,有的地方僅由婦女們說些逗笑少女的風流話和祝愿詞,有的地方則一直在歌聲和笑聲中進行。先由為首的姑娘用歌聲挑逗、審問“換裙”的少女,問她喜歡誰?是喜歡好吃懶做的人,還是勤勞勇敢的人?是喜歡誠實忠厚的人,還是喜歡投機耍滑的人?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面對審問和戲弄,“換裙”少女一般不開腔回答, 只是低著頭羞澀地坐著,規規矩矩地接受一切審問。 所有審問的內容一概由坐在少女身邊的一位姑娘越俎代庖,一一作答。最后,為首的姑娘總是獨唱這樣一首歌:要戴銀牌要親手系,要戴珠鏈要親友串,要找知心人要親自選。

唱完、鬧完之后,便請一位漂亮、能干、相好的婦女給“換裙”者梳頭、戴哈帕,最后換上藍、黑等對比強烈的三接拖地長裙,走動起來,步履輕盈,婀娜多姿,充滿了青春的美麗與生命的活力。這是最美好的時刻,在場的婦女或姑娘都沉浸在美好的回憶或幸福的向往之中。“沙拉洛”儀式結束后,男子才能參加歡宴。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吃著砣砣肉、蕎饃和炒面等,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這時候,他們也可以勇敢地追求“換裙”女孩了。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涼山仿佛是一個活著的彝族博物館,讓到訪者驚艷于彝族瑰麗的文化遺產。涼山彝族服飾種類繁多,體系復雜,異彩紛呈。彝族服飾以明快、古樸、大方為準則,色彩對比強烈。比較常見的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也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黃、紅大耳珠,珠下綴紅絲線。女子穿鑲邊或繡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裙緣鑲以多層色布,色調和諧,美觀大方。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

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紡織,傳說起源于茲尼史色。穿行在彝區,隨處可見人們左手拿著云團似的羊毛,右手搓著輕輕旋轉的紡錘,慢悠悠地捻著毛線,編織著既古老又年輕的“大紅扎里”的生活場景。涼山彝族毛紡織和搟制傳統技藝,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在中國絕無僅有。涼山彝族地區,彝族人大多生活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區,這里從古至今有牧場,主要以畜養綿羊為主。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長期以來,彝族人依靠羊毛和羊皮制作衣著服飾。彝族民歌也很有特色,唱歌,成了彝族人民主要的娛樂活動和抒發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歌”之說。雷波彝族民歌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豐富、旋律優美、古樸久遠,可算集彝族民歌之大成。據統計,該縣傳承至今的彝族民歌共有5000余首,還有許多即興而作、由感而唱的民歌,也有富有彝漢文化交融特色的民歌。所以,一路上,很容易聆聽到他們快樂的歌聲。

曾經,南方絲綢之路上馬蹄聲聲,讓古老的中國第一次與西方交流;曾經,古羌人浩浩蕩蕩地南下遷徙;曾經,北上的紅軍在這里歃血結盟;曾經,中國人的第一顆衛星奏響東方紅;曾經,穿梭的鐵路在這里創造世界交通史奇跡。這巨幅歷史畫卷的發生地,就是大涼山。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東臨四川盆地,西連橫斷山脈。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總人口393.9萬多人,其中彝族約占42%,漢族56%,此外還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十多個民族。邛海、瀘山、瀘沽湖、螺髻山、甘洛的“魔溝”等自然景觀都匯集在這片土地上。所以,對于背包客來說,涼山是個非常值得深度旅行的地方。除了自然景區,騎馬漫步古道,是個不錯的靜賞路途風光的方法。靈關古道古依舊,而今不失雄風在。

靈關古道穿越涼山州境內部分,不僅還保留著千年古道的遺跡,還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這條古道的重要價值愈來愈顯示出她的魅力。海棠古鎮、坪壩古鎮是涼山的北大門,也是靈關古道遺跡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兩鎮位于涼山州甘洛縣西北河谷臺地上,是南方絲綢之路靈關道進入涼山的第一重鎮與重要關隘。這兩個古鎮是不為人知的小鎮,卻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海棠古鎮是一個以漢、彝、藏族爾蘇人為主的民族雜居鎮。在這里可以看到尋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15歲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并要戴上繡花頭帕,掛上耳墜。“換裙”儀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耍朋友、談戀愛了。“換裙”這天,主人家像過節一樣喜氣洋洋。

富戶要殺豬宰羊,大宴賓客;窮戶最少也要殺雞泡酒,招待親鄰。一大早,男女賓客便紛紛登門,送禮祝賀。 按照當地俗規,舉行“換裙”儀式時,絕不允許任何男子在場,只邀請女親女友參加。“換裙”儀式因地區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請一位成年女性坐在果樹下抽打一只小豬,待豬死后,將死豬在“換裙”少女的頭上連續轉幾匝,以此來驅除邪惡,然后為姑娘掛上耳墜,梳成雙辮,再換新裙。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涼山仿佛是一個活著的彝族博物館,讓到訪者驚艷于彝族瑰麗的文化遺產。涼山彝族服飾種類繁多,體系復雜,異彩紛呈。彝族服飾以明快、古樸、大方為準則,色彩對比強烈。比較常見的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也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黃、紅大耳珠,珠下綴紅絲線。女子穿鑲邊或繡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裙緣鑲以多層色布,色調和諧,美觀大方。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

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紡織,傳說起源于茲尼史色。穿行在彝區,隨處可見人們左手拿著云團似的羊毛,右手搓著輕輕旋轉的紡錘,慢悠悠地捻著毛線,編織著既古老又年輕的“大紅扎里”的生活場景。涼山彝族毛紡織和搟制傳統技藝,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在中國絕無僅有。涼山彝族地區,彝族人大多生活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區,這里從古至今有牧場,主要以畜養綿羊為主。

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9884
本文標題:大涼山彝家:探秘少女神秘換裙儀式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