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貝葉經就是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源于古印度。在造紙技術還沒有傳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貝書葉子書寫東西,佛教徒們也用貝葉書寫佛教經典和畫佛像,貝葉經的名字由此而來。貝葉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用“齋雜”和“瓦都”兩種文字寫的,有的是用針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語言文字、佛教、宗教藝術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資料。

雖然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名單,貝葉經對于許多人來說是神秘而陌生的,大家對其仍然知之甚少。貝葉經到底是什么?其價值是什么?去貝葉經的故鄉西雙版納探訪后,我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有人說,它是“樹葉上的傣族文化”;如果讓我來概括,貝葉經是傣族人引以為傲的傣族歷史上的百科全書,就如漢族的甲骨文、簡牘。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現在,在傣族人中,會制作貝葉經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幾乎都不愿學習貝葉經制作技藝,這門技藝現在面臨失傳的危險。但正如有關專家所說,傣族人不可能永遠在貝葉上刻字。貝葉經、貝葉文化如今逐漸跨越歷史,保留著最核心的價值——文本,以現代傳播方式走近大眾,其中就有我們不久將看到的100卷《中國貝葉經全集》,當然,貝葉經、貝葉文化還會有更多傳播形式。

貝葉經藝人屈指可數

找到會制作貝葉經且對貝葉經、貝葉文化通曉的人并不容易,貝葉經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它主要記載的是佛教經典。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找到會制作貝葉經且對貝葉經、貝葉文化通曉的人并不容易,貝葉經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它主要記載的是佛教經典。我們最先探訪的是景洪市的總佛寺。之前以為只要是和尚便會這門技藝,原來并非如此,佛寺中為數不多會做貝葉經的人都在外學習,就連佛寺中所藏的貝葉經,也因為掌管鑰匙的住持不在而無緣看到,我們不免有些失望。談到版納傣族人中會制作貝葉經的人數,總佛寺的一位佛爺(傣族中對出家幾年以上、通過考試并具有一定資歷的和尚的敬稱)想了想,說:“現在越來越少了,精通的估計有百人左右吧。”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復印代替貝葉經制作

探究貝葉經制作工藝的根源,一定離不開寺院。歷史上,版納的每座佛寺都有一個藏經閣,傣語稱“林坦”,所有貝葉經都要統一保管在這里,由佛爺、和尚嚴格看管。未經寺主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入或者帶走經書。另外,對貝葉經的管理也很嚴格,除綿紙抄寫的生產生活常識、醫藥、歷法等方面的貝葉經可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經典和其他貝葉經不允許個人帶出佛寺。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貝葉經曾為道德手冊

在研究所,記者見到了負責編輯《中國貝葉經全集》的貝葉經研究專家巖貫,他先談起了貝葉經的珍貴價值。貝葉經不僅記載了佛教經典,還有傣族的人文歷法、社會歷史、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內容。巖貫一再強調:“貝葉經不僅是佛教經典,更是傣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書。貝葉經之于傣族文化,就如同甲骨文之于漢族文化,是歷史的見證與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鏈條,貝葉經的歷史、民族、文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巖貫一再強調:“貝葉經不僅是佛教經典,更是傣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書。貝葉經之于傣族文化,就如同甲骨文之于漢族文化,是歷史的見證與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鏈條,貝葉經的歷史、民族、文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曾花高價到緬甸買貝葉經

巖貫介紹,由于貝葉經珍貴的價值,建國以來,各級部門做了許多對貝葉經的研究、保護與發掘工作。有關部門統計,傣文貝葉經中已譯成漢文的文章或專著已達1300多篇(部),許多學者寫出了不少以貝葉經為主題的論文。另外,大型舞劇《蘭嘎西賀》;大型音樂詩劇《潑水節》,電影《孔雀公主》等就是根據貝葉經的內容創作的。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百卷《中國貝葉經全集》明年面世

三位專家所在的貝葉文化研究中心目前著手進行《中國貝葉經全集》的整理、翻譯、出版。2001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貝葉文化研討會后,2002年,西雙版納州政府與云南大學貝葉文化研究中心等共同合作,啟動了“搶救樹葉上的傣族文化”行動,著手翻譯整理出版《中國貝葉經全集》100卷,昆明漢慧經貿有限公司負責投資印制。目前,其中1至40卷已出版發行。明年,100卷將全部與讀者見面。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貝葉文化載體走向現代化

我們與巖貫、刀曙明、刀新華幾位專家所談的話題由貝葉經轉到貝葉文化,貝葉文化是貝葉經所記載體現的文化內涵,專家們一致認為,貝葉文化才是貝葉經的核心價值所在。談到貝葉文化,不善言談的巖貫有說不完的話:“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會制作、刻寫貝葉經的人越來越少了,就如甲骨文雖然是傳統文化,但我們不可能在21世紀還在甲骨上刻字,也不可能永遠在貝葉上刻字。我們所進行的《中國貝葉經全集》的編輯出版,就是為了以現代的形式讓貝葉經經典傳承下來,走近大眾,讓除傣族人以外的更多人認知,這可能是傳承和發展貝葉經最好的方式了。”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傣語稱“坦蘭”,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它是用民間制作的鐵筆將文字刻寫在經過特制的“拜蘭”(貝葉棕樹樹葉)之上而成。貝葉經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認為貝葉經是在公元7世紀前后隨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再經緬甸、泰國傳入我國云南省西南邊疆地區。

據調查,云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德宏一帶發現的傣文貝葉經約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記造冊的有二千余卷。由于西雙版納的傣族與泰國的泰族、老撾的老族、緬甸的撣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連,所以形成了一個東南亞貝葉文化圈。

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9914
本文標題:傣族貝文化的瑰寶葉經 用樹葉見證歷史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