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中國的歲時節令有“三元”—— 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其中“中元節”由于時間上的巧合,卻是三家合而為一的節令:這一天也是一般人家祭祖,祈求祖先庇福的日子,表達對歷史的崇敬之意和對祖先的緬懷之情。

盂蘭盆會

“盂蘭盆”原音是梵語“烏蘭婆拏”的,是“救倒懸”的意思。佛家認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掛在樹頭上,苦不堪言,為免除眾生“倒懸”之苦,佛家便在廟中誦“盂蘭盆經”,并且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這種風俗,據說是起源于“目蓮救母”的傳說。目蓮尊者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最具神通。有一天他遨游天堂時,父親的靈魂告訴他,母親正受難于地獄的惡鬼道中。原來他的母親因為不守清規罵僧吃狗肉,死后被打入地獄,受餓鬼的苦刑。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目蓮想用缽盛飯拿給他的母親,不料飯才一入口,就被一道火焰燒成炭灰,他沒有辦法,就跑去懇求佛祖教他解救母親的方法。佛祖說,他的母親罪孽太深,必須用盆器,羅列百果,“供養十方大德,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目蓮照著去做,果然使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佛家“目蓮救母”的“盂蘭盆會”傳入中國后,和中原的中元節祭祖不謀而合。其實,佛家要“普渡”水陸冤鬼孤魂,道家要給惡鬼囚徒“赦罪”,儒家主張“仁愛”,都是相通的。這樣,中元節的禮俗,就將了儒、道、佛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了。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祭祖

中元節當天,家家戶戶用豐盛的酒肉祭拜祖先。民眾相信先祖死后成為神鬼,所以祭祖一直是重要的活動,慎終追遠、緬懷先人。人們在這一天舉行各種祭奠活動,表達對先祖的思念和崇敬。這一天,臺灣從北到南,由東往西,街頭、家門口、店鋪前,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民眾焚香燭、祭三牲、燒冥紙的祭祀場面。

中元普渡

民間俗稱“中元節”為“中元普渡”,把農歷七月稱為“鬼月”。傳說地藏王菩薩發過愿要普渡眾生,所以在每年的七月一日“開鬼門”,讓身在陰間的眾鬼返回陽世探視自己的親友及子孫,直到七月底,才召眾鬼回地獄。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陽間的人們統一在七月十五日,為所有鬼魂舉行大拜拜,讓鬼魂享宴一番;到七月三十日,關閉鬼門,讓鬼魂重返陰間。農歷七月一日鬼門開的時候,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為使孤魂野鬼能安心渡假,自七月初一起,一切驅鬼儀式如祭煞、暗訪、神明繞境等活動一律暫停,以避免驚擾到他們的假期。人們為保平安,婚喪喜慶皆不敢輕舉妄動。很少有人選在七月結婚、搬家或開幕,因為七月的禁忌已成為臺灣的民俗,即使不相信,也不能犯忌。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農歷七月,從初一“鬼門開”到三十“鬼門關”,每戶人家都要供奉菜飯。“普渡”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渡,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排好時間輪流普渡。舉行普渡的當天下午,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稱為“廟普”,在七月十五舉行,俗稱“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公普”時在廟中設祭壇,祭壇前神桌上擺滿各種供品(用面粉捏制成的飛禽走獸、魚介水族和歷史人物等),祭壇旁供著紙糊的“大士爺”,他是陰間鬼王,由他將供品分配給大大小小的陰鬼,“大士爺”頭頂上還供上觀音菩薩負責監督。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大士爺”左右各有一個紙厝,左側是供讀書人的孤魂休息的“翰林所”,右側是供其他孤魂休息的“同歸所”。 普渡結束時,還要進行“火燒大士爺”儀式,請鬼王召集眾鬼返回陰曹地府。普渡的供品各種各樣,只是不可用面線。金紙也有許多種:福金,銀紙,四方金,壽金,還有經文紙,庫錢等。上香后馬上燒更衣,然后在祭品上繼續接香,一般要點三柱香之后才燒金紙。搶孤是中元普渡最后一項活動。七月三十日入夜,臨近“關鬼門”時分,在普渡的廣場上早已搭起高臺——“孤棚”,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搶孤隊伍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最知名的宜蘭頭城搶孤活動,延襲舊制,“孤棚”建為上下兩層,下層是許多幾層樓高的柱子——“孤柱”,用來支撐“孤棚”,上層則是十多座扎滿祭品的“孤棧”,每個“孤棧”也有十多米高。祭品有食物和純金牌,還有一面“順風旗”。參加搶孤的人分成若干隊,每隊各有一根孤柱,主持人一聲令下,各隊人馬爭先恐后爬上各自的的孤柱,先攻上孤棚的人,先把祭品扔下去給人們搶拾,然后攀上孤棧頂,搶下“順風旗”和金牌。據說搶得“順風旗”可以得到神鬼庇護,出海捕魚可以滿載而歸。搶孤的由來,傳說是因為怕鬼魂在普渡期間群集后流連忘返,當鬼魂看到搶孤活動中搶奪祭品時比自己還要兇猛一群人,會被嚇得逃回到陰間。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陰廟,大眾爺和有應公

中元節祭祀在臺灣特別隆重,是因為早期到臺灣開墾的先民,死于海難、瘟疫、兵災人禍的不計其數,無人收埋的尸骨遍地,使先民對鬼魂非常畏懼,恐怕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為厲招災。因此,臺灣先民對于中元“普渡”,比在原鄉還更重視。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又可分為有應公、大眾爺、義民爺、老大公、萬善爺、好兄弟等等。孤魂野鬼令大眾不安,有所歸之后才能不再危害人間,如《春秋傳》所說:“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因此,人們將散落的尸骨集中一起,置于斗甕中,建祠祭祀,使之有所歸屬,稱為“萬善同歸”。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臺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是祖籍福建同安縣人中元節的祭祀中心,臺北盆地內同安籍人分三組輪流擔任中元祭典主持。

艋舺的龍山寺、清水的祖師廟分別是福建三邑(南安、晉江、惠安三縣)與安溪縣移民的祭典中心。新竹縣新埔鄉枋寮的義民廟是新竹客家祖籍為主的中元節祭祀中心。每年農歷七目普度,致敬的鄉民絡繹不絕,奉如神只,無論拈香默禱或舉辦豬公大賽,都傳達出對先人的緬懷與崇敬。

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9929
本文標題:探秘臺灣民間祭拜:中元節祭拜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