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食狗肉
滿族有忌食狗肉的習俗。說起滿族人忌食狗肉,有一個《黃犬救罕王》的傳說。相傳,明朝萬歷年間,占卜術士說,東北將出現腳踏七星的混龍。朝廷密令遼東總兵李成梁將其緝拿歸案。于是差兵遣將,四處詢查。一天,李總兵洗腳時,沾沾自喜地說:“我全憑腳下三個痦子走紅運,做大官。”給總兵當差的小罕(努爾哈赤的小名)在一旁天真地說:“大人三顆是黑的,我腳下長的七顆是紅的。”李成梁看了,果真不假,驚視小罕,心想:“這正是朝廷要緝拿的一條混龍。”他連夜造木籠囚車,準備送京請賞。
出身貧寒的總兵小妾喜蘭得知此事,不忍小罕受害,夜深人靜時牽出兩匹駿馬,并手持出城令箭,讓小罕和同伴王杲逃生。小罕和王杲拼命奔逃,不料,馬累死于荒野,王杲和小罕分道逃竄。王杲置靴于路,誘亂誤追,待天明逼近時,王杲吊死在樹上。李總兵見不是小罕,便折路再追。小罕見兵追來,急鉆葦叢,明軍搜尋不見,便放火燒葦。此時,跟隨小罕多年的大黃狗跳進水里,水淋全身,在小罕身旁打滾,熄滅了大火,然而黃狗累死了。正當明兵前來搜查時,一群烏鴉鋪天蓋地落在小罕身上,追兵以為是烏鴉叼啄死尸,于是憨王得救了。滿族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所以這個傳說在滿族中有口皆碑,演繹成禁食狗肉的理由。實際上,狗是滿族狩獵中的忠實助手,滿族愛狗心理是長期在狩獵中形成的。不少關內重要城鎮駐防的滿洲八旗,如杭州旗營、成都滿城的滿族,雖然離開故土幾百年了,但不食狗肉的禁忌卻一直謹遵未改。
宴則歌舞
《金史》記載了遼末頭魚宴的故事。公元1112年春天,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到女真完顏部舉行頭魚宴(女真習俗,在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魚,要先給死去的先人上供,并擺宴慶賀,稱“頭魚宴”),宴會時,遼天祚帝要求女真部首領阿骨打為他獻舞,阿骨打被遼帝的傲慢態度激怒,憤而拒絕,幾乎引起一場血光之災。頭魚宴事件成了觸發女真反遼的導火索。這個歷史故事說明了古代女真人進餐與歌舞是緊密相連的。史料記載,滿族先民漁獵時代,打圍結束日落時分,在獵達(打獵的頭領)指揮下,攏起篝火,燔燒野物。眾獵手不分你我,共享野味,飽食痛飲后,便開始歡快、熱烈地歌舞,興足而歸。
后金到清初,在宮廷筵宴上,往往有盛大的體育和文娛節目演出。大力士的“布庫”(摔跤),八旗將士的花樣滑冰,喜慶的“莽式舞”、“隆慶舞”,高昂的歌唱,都是其中精彩的內容。到了高潮時,皇帝也會舞之蹈之,歌之詠之。而近世滿族在為老人祝壽的壽宴中,不但要恭獻野味河鮮,而且族中晚輩進餐時,還要跳“吉祥舞”以助興,這些都是女真古俗和遺風。
十七八歲的姑娘叼起大煙袋
滿族,喜抽黃煙,俗稱“關東煙”。滿族以煙接客,是因為吸煙是其民族的嗜好。客人進門,年輕媳婦趕緊出迎施禮,把煙袋接過來請到屋里。到屋后,先敬煙,后倒茶。滿族人不僅成年男女吸煙,就是十七八歲的姑娘也常吸煙,故東北舊諺“關東山,三大怪”中,有一條是“十七八的姑娘叼煙袋”。
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又名“滿漢燕翅烘烤全席”。形成于清中葉的清代官府,它不僅是滿漢飲食的集萃,也吸收了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華,堪稱中華食品的巔峰。滿漢全席的基調,是滿族的烘烤、蜜餞、鍋類烹法以及甜點、粥品。
在滿漢全席中,滿族肴饌起著主導作用,其中,熊掌、飛龍、猴頭、人參、鹿尾、鹿筋等滿族故土的特產是席上珍肴,其做法是滿族傳統的燒、烤、煮、蒸。在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的早期滿漢全席中,滿族肴饌的數量很多,如蒸駝峰,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哈爾巴子豬子,掛爐走油雞、鴨、鵝,燎毛豬羊肉,白煮豬羊肉,白蒸小豬仔、小羊仔等。后來的滿漢全席中,滿族菜肴仍占重要地位,如全豬、烤乳豬、燒小豬、野參七星肘子、白哈爾巴、燒哈爾巴等。而火鍋類、涮鍋類和砂鍋類菜肴,也占突出地位,這類菜肴都和滿族風味有關。干、鮮果品和蜜餞甜肴,及蜜餞果脯為主配料的肴饌,是滿漢全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瑰寶,滿漢全席已經引起世界各界人士的注目,這里,滿族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飲料與果品
滿族飲料有酒、豆漿豆汁、茶、奶茶、酸茶、糊米水等,而酒居首位。別有風趣的是呷涼水。滿族所食果品蔚為大觀,而具獨特風味的是“冰糖葫蘆”、蜜餞和果脯。
飲 料
酒,滿語稱“阿魯克艾”。對于地處高寒的北方民族來說,酒是快樂之友、寒冷之柴,所以酒在滿族的飲料中居首位。滿族先民早就有“嚼米為酒,飲之亦醉”的飲酒習俗。滿族及其滿族先民飲酒的方式頗為別致,在宴會上,食罷,方以薄酒傳杯而飲,而不是如其他民族先喝酒,再吃飯。《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引馬擴《茅齋自敘》,說及金太祖阿骨打主持的一次盛宴場面,“食罷,方以薄酒,傳杯冷飲”。滿族釀酒,見諸文獻的有清酒、醴酒、燒酒、黃酒、湯子酒、松苓酒,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兒酒和松苓酒。
米兒酒 往昔,滿族民間祭祀用酒。用小黃米加一定大曲發酵后過淋而成,分酸甜兩種。其味芳香,格外爽口,但后勁較大,以寧古塔產的最為名貴,那里也稱之為“湯子酒”。
松苓酒 是清代著名的滿族酒。其做法是,在山中覓一古松,伐其本根,將上好的白酒裝在陶制的酒甕中,埋在其下,逾年后取出,那酒色如琥珀。相傳,這樣便使古松的精液吸入酒中,能起到清心明目、理肺化痰之奇功,故名“松苓酒”。無疑,這是滿族獵人的一個發明。
蜜餞和果脯
滿族故鄉盛產蜂蜜,有吃蜜漬食物的傳統。所以,把不少水果、野果用蜜漬成蜜餞、果脯。今天,北京的蜜餞、果脯聞名遐邇,是滿族開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