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盤王節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瑤族盤王節,又叫還盤王愿、跳盤王,是瑤族人民祭祀其始祖盤王(盤瓠)的盛大節日。每逢農歷十月十六日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并逐漸發展為盤王節。今天的盤王節已逐步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借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瑤族盤王節

盤王節的傳說

瑤族民間有關盤王節的傳說很多,主要有兩種:

盤瓠說

古時高王來侵,平王出榜招賢,誰能斬下高王首級來獻,就把公主嫁給他。這話被龍犬盤瓠聽到了,盤瓠摘下金榜,渡海來到高王身邊。盤瓠假裝殷勤,受到高王的寵信。一天,盤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頭獻給平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娶了三公主為妻。后來,盤瓠想變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籠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辦。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擔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開蓋子看,盤瓠果真變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頭上和小腿上還有許多毛未脫落,后來就用布帶把頭和小腿裹起來。盤瓠變成人后,平王派他到會稽山為王,號稱盤王。

瑤族盤王節

盤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賜一姓,成為瑤族最早的十二姓。盤瓠雖已為王,但仍過著儉樸的生活,教子女勞動狩獵,艱苦營生。有一次,盤王與六個兒子上山打獵,追趕一只受傷的山羊,不幸被羊角所傷,跌下山崖死了,尸體掛在一棵樹上,兒女們將樹砍下做鼓身,剝下羊皮蒙上,制成長鼓。他們背起長鼓,邊敲邊哭邊唱,追悼盤王。至今瑤族同胞還保留不食狗肉的習慣,而祭盤王也是盤王節的重要內容。

創世說

天地洪荒的遠古年代,在萬山叢中有兩座一樣高大的寶山,相隔一里,對峙相望。左邊那座叫布洛西山,像一個威武雄壯的男子;右邊那座的模樣則像一個拖著裙服的少婦,名叫密洛陀山。每年,這兩座山互相移近一尺,經過995年,它們靠近了995尺,再移近5尺,兩座山就要連在一起了。有一天,即農歷5月29日,天上突然響起了一聲驚天動地的霹雷,這兩座山同時裂開了兩條縫,接著,從布洛西山里走出一個高大的男人,從密洛陀山里,走出一個壯實的女人,這一天就是一男一女的生日。后來他們結成了美滿的夫妻,男的叫布洛西.女的叫密洛陀。他們是創造天地萬物的第一對勤勞智慧的父母,他們創造出世界以后,就讓三個女兒各自外出謀生。大女兒扛著犁耙到平原去犁地耙田,成了現在的漢族;二女兒挑了一擔書去讀書,成了現在的壯族;三女兒拿著密洛陀給她的一斗包谷、一面銅鑼,到山里開荒種地去了。從此,三女兒在山里安居樂業,成了現在的瑤族。所以瑤族世世代代住在高山深箐,開荒種地,銅鑼成了瑤族的傳家寶。

瑤族盤王節


 

密洛陀越來越老了,有一天便叫三個女兒一起回來,對她們說:十月十六日是我的生日,到那時,你們來給我"補糧"。他還特別囑咐三女兒說:"你沒有什么豐盛的禮物,到時候你只要釀一缸米酒,拿來給大家品嘗,十月十五日你提前拿銅鑼來鬧場。"從此以后,瑤族就有"盤王節",從十月十五日開始,到十月十七日結束。

編輯本段盤王節的古老風俗

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也稱“跳盤王”或“調盤王”)。他們唱的歌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跳的舞則是每人手拿長約80厘米的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關于盤王節、盤王歌以及長鼓舞,都有它們源遠流長的來歷。

有關瑤族地區過盤王節的古老風俗,早在晉代干寶的《搜神記》、唐代劉禹錫的《蠻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載述.《嶺外代答》中說:“瑤人每歲十月,舉峒祭都貝大王于廟前,會男女之無實家者,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謂之踏瑤。”“踏搖”即是“跳盤王”(還盤王愿)。瑤族《過山榜》上記載:“秋冬祭拜盤王,伊一十二姓子孫,搖動長鼓,吹笛笙歌,引出大男小女,托手把肩,身著花衣花裙,驚天動地唱不絕。” 《千家峒流水記》上也記有:“祭祀祖公,每年小祭一次,六年中祭一次,十二年大祭一次,農歷十月十六日為祭日,春許平安愿,冬酬平安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演變,瑤族盤王節冗雜繁瑣的宗教儀式已逐步改革,盤王節中歌頌祖先創世、遷徙、耕山、狩獵等內容則得以繼承、發展和提高。瑤族盤王節目前已成為傳承中華瑤族文化與瑤族禮儀的重要節慶文化活動,并被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瑤族盤王節


 

編輯本段主要活動

盤王節可以一家一戶進行,也可以聯戶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進行。但不管以哪種形式舉辦,都要殺牲祭祀,設宴款待親友。節日一般為三天兩夜,也有的長達七天七夜。

節日期間,瑤族人民殺雞宰鴨,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匯集一起,首先祭祀盤王,唱盤王歌,跳起黃泥鼓舞和長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頌先祖英勇奮斗精神。其次,歡慶豐收,酬謝盤王,盡情歡樂。與此同時,男女青年則開展對歌活動,抓住良機擇意中人。有的地方還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請戲班子唱戲等。
 

盤王節儀式由4名正師公主持,各司其職,還愿師、祭兵師、賞兵師、五谷師,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還有4名歌娘歌師、6名童男童女、1名長鼓藝人和嗩吶樂隊參與盤王節。其傳承方式以師承和家傳為主。

其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請圣、排位、上光、招禾、還愿、謝圣",整個儀式中嗩吶樂隊全程伴奏,師公跳《盤王舞》(《銅鈴舞》、《出兵收兵舞》、《約標舞》、《祭兵舞》、《捉龜舞》等);第二部分是請瑤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來"流樂",流樂的瑤語意思是玩樂。這是盤王節的主要部分,恭請瑤族各路祖先神參加盤王節的各種文藝娛樂活動,吟唱表現瑤族神話、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內容的歷史長詩《盤王大歌》。流樂儀式一般要舉行一天一夜。

瑤族盤王節

主要程序

盤王節有固定的程序,首先就是敬奉盤王。過節時要設置祭壇,懸掛諸神像,正中最大的一張就是盤王像,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的神像。祭祀開始,鳴火槍三響,接著鞭炮齊鳴。在鞭炮聲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豬頭、糯米粑、雞肉、酒等祭品,人們面對神像,低頭默禱,表示敬仰、懷念。

瑤族盤王節祭祀

祭畢,眾人唱盤王歌,跳盤王舞。《盤王歌》瑤書中有記載,主要是以詩敘述盤王一生的事跡,七字句式。詩句洗煉,曲律古雅而渾厚。"盤王舞"以鼓鑼伴奏,舞步動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轉,忽而右旋,動作健美、威武,再現了瑤族先民耕種狩獵、出征殺敵的一幅幅模擬畫面,并時而有男女伴唱。

瑤族盤王節

盤王歌、盤王舞

盤王節的歌唱舞蹈活動,以唱盤王歌和跳長鼓舞為主。《盤王歌》是在會歌堂中形成的史詩,亦是一部膾炙人口的瑤族詩歌總集。現在《盤王歌》抄本有二十四路、三十二路和三十六路三種,每一路都有三千多行以上,總數共達到萬行之多,篇幅浩長,內容豐富,涉及到創業、遷徙、耕山、狩獵、愛情、婚姻等方面。唱一部《盤王歌》,須七天七夜方能唱完。屆時,由1-3對盛裝打扮的未婚男女青年,在師公或歌手指導下唱《盤王歌》。師公助手則依歌跳起長鼓舞,表演盤王創業故事。

瑤族盤王節

其舞蹈可分為"盤王舞"、"兵將舞"、"刀舞"、"三元舞"等,其中以"盤王舞"最具特色。伴著長鼓聲,舞者時而翻騰,時而旋轉,時而跳躍,舞蹈動作大多是模仿勞動的動作,如開荒、播種、造林、伐木、狩獵等內容,動作粗獷大方,節奏復雜多變。 整個場面氣氛熱烈,給人一種山野般粗獷、奔放的感覺。跳盤王舞時,舞場四周懸掛盤王神像及"國泰民安"、"萬代興隆"等標語條幅。

盤王舞,又叫跳盤王,一般在盤王節才跳。有時,男女結婚時,擇吉日也跳盤王舞。結婚后擇吉日跳盤王舞,是求盤王保佑夫妻永不分離,白頭偕老。夫妻婚后跳的盤王舞是新婚夫妻在么公帶領下,與男女青年站成一圈,女的拿镲,男的拿封,面向圓心,一俯一伸,一前一后跳步。每跳一步,镲和卦響一聲。向圓心進退跳了一陣,隊形開始逆時針旋轉。再跳一陣,夫妻雙雙跪拜么公,舞蹈才結束。

瑤族盤王節

盤王節作為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的大眾節慶活動,集瑤族傳統文化之大成,是一種增強民族向心力、維系民族團結的人文盛典。

瑤族崇奉"盤王"或"盤古王"為本民族始祖。盤王節起源于對始祖的祭祀。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盤王節演變成怡祖、娛神、樂人兼有的民間節日。當今盤王節,其形式和內容均有變化和創新:一方面,過去盤王節冗雜繁瑣的宗教儀式已經逐步改革,大操大辦,糜費繁瑣之風也有所節制;另方面,盤王節中表現瑤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如歌頌其祖先創世、遷徙、耕山、狩獵的《盤王歌》和表現其生產生活的《長鼓舞》等內容得到繼承、發展和提高。今天的盤王節不僅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和青年男女尋覓佳偶的契機,節間還舉辦物資交流、商品展銷及各項文體表演競技活動,觀者云集,盛況空前。

瑤族盤王節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0134
本文標題:瑤族盤王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