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仡佬族儺戲是以驅邪逐鬼、祈福納吉、圓滿人愿為主要表現內容的、兼有巫教儀式、戲劇表演的民間藝術,屬巫教范疇。道真儺戲依法事目標不同,有大巫小巫之分,大巫有“打保福”,“沖儺”,梓潼戲、陽戲等多種內容。小巫有“和梅山”、“祭壇”、“謝土”等數十種。儺戲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種,常用打擊樂10余種,蟒袍等常用服飾頭飾各20多種,口條10余種,師刀等道具50多種,“清水柳”、“搖板”等唱腔30余種,《跑功曹》等常演劇目兩三百種。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道真儺戲融合了佛、道文化內容,呈現多宗混合的走向。仡佬族儺戲豐富多彩,與國內其它地區儺戲有一定區別,自有特色。是研究民族民間戲劇和仡佬族先民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近年來,仡佬族儺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務川仡佬族儺戲也叫臉殼戲,又叫沖儺,也叫杠種。生招滿日,或添人進口,請人沖儺,向鬼神祈禱,向活人慶賀。家有災,人有難,請人杠種,求神驅鬼,消災滅禍。沖儺、杠種還包括各種許愿,還愿。

儺戲頭戴臉殼,臉殼只有一個固定的形象,或兇狠或慈祥,一成不變.演出時,動作簡單,古老而粗曠.唱腔的旋律起伏不大,似唱又似念.

儺戲分為兩部分:一,開壇,屬于祭祀部分。二,開洞,屬于戲劇部分。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開壇

開壇分為四個內 容:一,發通帖文書:由法師身穿法衣,頭戴法帽.右手舉師刀.左手拿排帶,燒長錢后,口中念念有詞.邊念邊舞,以示發出文書,請帖,邀請各路神明前來赴儺壇會。

二,立樓詩:由另一個法師身穿法衣,頭戴法帽,右手舉神棍,左手拿排帶,口里念著巫教的圣經詩文,對各路神明抬舉奉承。

三,搭橋:由另一個法師身穿法衣,頭戴法帽,右手舉師刀,左手拿排帶,在"過橋案子"前邊唱邊舞,以示引導各路神明前來赴儺壇會。

四,釀星布斗:由另一個法師身穿法衣.頭戴法帽.右手舉神棍,左手拿排帶,念著,唱著,舞著.邀請諸位神明就位。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開洞

開洞就是唱礎.攤戲實際上并沒有"戲",多數是一個演員,頭戴臉殼,身著古裝,根據民間傳說或唱本改編的故事,伴著鑼鼓,牛角念唱一遍,故事念唱完,"戲"就完了.儺戲實際就是唱故事.

儺戲有二十四戲,有十二戲戴臉殼,又稱前十二戲.有十二戲不戴臉殼,又稱后十二戲.前十二戲有:唐氏太婆與土地.迎賓土地,和尚,先鋒,漢朝將軍.靈官鎮壇,活閃娘娘,出秦頭和炳靈,統兵圣母(這出戲是六個演員六具臉殼:備馬童子,土地,上原將軍,下原將軍,統兵圣母,梁山土地)等.

儺戲只有戲文,唱一遍故事而已,就像統兵圣母這出戲,雖有六人上場,仍是各唱一遍,互無聯系.

另外后十二戲不戴臉殼,唱法與前十二戲相似.

儺戲短則可唱一天,長則可唱十天半月,由掌壇師在案子前游一陣,轉一陣,唱一陣,念一陣.念的時候,微閉雙眼,口中念念有詞,誰也聽不清掌壇師念的內容.念的時間可長,可短,也可任意重復.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道具

儺戲的道具分為四類:神壇.案子,臉殼,小道具。

神壇:供奉神位的方桌.桌子上供奉著木雕菩薩.菩薩背面掛著"中堂案子".菩薩前面除了放著香爐外,還放著師刀,排帶,神棍,卦,牛角,令牌等小道具.

案子:是兩幅布質的壁畫.一幅叫中堂案子,中堂案子寬二尺七,高六尺,呈長方形.畫面上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到閻王老爺,判官,小鬼等共有兩百多個鬼神.從天庭,瑤池到地獄的上刀山,下油鍋.另.一幅過橋案子.長一丈五,寬二尺七,畫有五十個神仙騰云架霧在天空行走。

臉殼:用木料雕塑,涂上顏色,有迎賓士地,漢朝將軍,和尚,先鋒等十多個。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小道具:

1,師刀:刀鞘為一尺五寸長的鐵質雙刃尖刀,類似道家的戒刀.佛家的寶劍,用于鎮邢斬鬼之用.

2,排帶:一尺長的竹根上掛著無數彩色的布條.這些布條是做陰功的主人相贈,布帶上寫著主人的名諱,以示敬神.

3,神棍:是一根六尺長的手杖,杖身纏著雕的一條蛇.蛇頭在棍子的頂端,蛇頭上倒立著一個孩童,頭向下,腳朝天,用于降魔伏妖.

4,卦:形似嫩筍,用于卜問吉兇.

5,牛角:是對鬼域的號令.也是伴著鑼鼓的吹奏樂器.

6,令牌:是一塊硬質的小術牌,用于鎮唬鬼魅.

7,印:是印章,掌堂師的關防,用于蓋在符上驅鬼.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務川仡佬族儺戲流傳甚久,它既有濃郁的封建色彩.又有古樸的戲劇藝術,是中華大地的戲劇活化石。

據說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中國平息南方戰亂,屯兵黔。后將中原儺戲引入。從此,儺戲在中原消失了,卻在黔東、黔北、黔南、黔東南一帶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和漢族中扎根,并以燎原之勢廣泛傳播開來。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據說,儺戲源于古時的巫術,有祭神驅鬼之意。其音樂有曲調曲牌,唱腔有鄉走歌、幫腔、民歌對唱等,表演時丑旦對場和老旦對場。主要特色是全堂面具,儺面具集神、鬼、人于一身,突出人物性格。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演出,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儺,是我國先秦時期黃河流域漢族先民用以驅逐鬼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逐漸增加了有戲劇情節的內容,用以娛人,稱之為“儺戲”,明王朝“調得征南”和“調得填南”的過程中,內地眾多的漢族軍民進入貴州境地,與仡佬族等各少數民族錯居雜處,漢族文化向仡佬族社會滲透。原儺文化逐漸在仡佬族社會扎根,成為仡佬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黔新、黔東等地區受漢文化影響較早、較廣、較深,仡佬族傳說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較大沖擊和削弱。黔中地區仡佬人受漢文化影響面窄,程度淺,民族傳統的原始宗教尚大量保留,因而盛行的是以娛人為主的儺戲變種——地戲。

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0135
本文標題:仡佬族儺戲的來歷、形式、特點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