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5日,是日本男孩節。人們會懸掛鯉魚旗迎接男孩節。期盼孩子健康成長。為了祝福家中的男孩健康、快樂,這一天日本家家戶戶都會用紙或布做成色彩鮮艷、形狀像鯉魚的彩帶,然后把這些彩帶串在竹竿上,并和金色的風車綁在一起,掛在屋頂上。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日本人相信鯉魚最有精神和活力,希望家中的男孩都像鯉魚那樣,因此這一天又稱為“鯉魚日”。
因5月份是害蟲破壞農作物的時期,農民們往往要扎一些形象兇猛的稻草人,插在田埂地頭,以消除蟲害,到江戶時代,這種習俗逐漸演變成了5月5日的男孩節。人們制作一些大鯉魚,高懸于立在屋前的長竿上,迎風飄揚,意在保佑男孩們健康成長。又因鯉魚逆水而上,象征著勇猛頑強,激勵男孩子們在人生的征途上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在房間的壁龕內,家長還為男孩子們準備了盔甲、精致的小軍旗、弓箭和裝飾講究的軍刀之類的東西。傳統的家庭還會在這一天吃年糕和粽子,全家用菖蒲水洗澡,祛災除病。
在日本,一到男孩節這天。由七色彩旗和紅黑兩色的“真鯉”“緋鯉”組成的鯉魚旗,就會在蔚藍的天空里迎風飄動。
早在公元834年,日本的<<靈義解>>中,就把從中國傳來的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定為節日。生活在日本的人們都知道,每年男孩節時,可以看見很多鯉魚型的彩色風箏在藍天下飄舞,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日語中“鯉”。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只有武士家才有資格在竹竿上懸掛這種風箏。到了江戶時代,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形狀也變得更加漂亮,一直延用到現在。這個在中國已經淡化了的端午節放鯉魚型風箏的習俗,其實起源于“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鯉魚每年三、四月都要聚集在黃河中游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那一條條迎風而起舞的鯉魚,真正的表達了長輩們望子成龍的心情。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戰亂不停的室町時代,被武士們所提倡。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每年這一天,武士們都要把自己的鎧甲,頭盔放在日光下晾曬。到了江戶時代,為了使男孩子從小就能養成尚武的精神,期望將來能夠武藝高超,做個出人頭地的英雄。
五月五日這一天在日本是男孩節-祝賀男孩子茁壯成長的節日,同時又是端午節。與桃花節是女孩子的節日一樣,端午節作為男孩子的節日,也非常熱鬧。按傳統習慣,這天家家戶戶都在室內擺設現示出英武氣概的娃娃(如歌舞伎中常出現的古代的英雄好漢),同時在室外掛鯉魚旗(鯉幟/こいのぼり)和七色彩旗(吹き流し/ふきながし)。紙做的黑鯉魚(真鯉/まごい)和紅鯉魚(緋鯉/ひごい)在天空迎風擺動,猶如在大海里遨游。傳說鯉魚是能夠勇敢地躍上“龍門”的,所以用它來祝愿男孩子像鯉魚般朝氣蓬蓬,奮發有為。
在日本,一到男孩節這天。由七色彩旗和紅黑兩色的“真鯉”“緋鯉”組成的鯉魚旗,就會在蔚藍的天空里迎風飄動。
“鯉魚旗”實際上是用布、綢或紙做的空心鯉魚。掛“鯉魚旗”起源于日本江戶時代,原是農歷端午節的風俗。那時候中國“鯉魚跳龍門”的說法傳入日本。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好運和勇氣的象征。通常有男孩的家庭會用竹竿挑起“鯉魚旗”立在自家庭院里。
附:日本以陽歷5月5日作為端午節。端午節與男孩節同日,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門上還擺菖蒲葉,屋內掛鐘馗驅鬼圖,吃去邪的糕團(稱“柏餅”)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諧音,“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鯉魚旗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堅強的武士的愿望。根據“尊重兒童的人格,謀求兒童的幸福,同時感謝母親”的原則,規定這一天為全國公休日。
鯉魚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吉祥物。春秋時,孔子的夫人生下一個男孩,恰巧有人送幾尾鯉魚來,孔子“嘉以為瑞”,于是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太平御覽》卷九三五引《風俗通》)。由此可見,以鯉為祥瑞的習俗,在春秋時已經普及,這與《史記·周本紀》關于周朝之興有鳥、魚之瑞的記載是吻合的。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人賦予鯉魚以豐富的文化內涵。《詩經·陳風·衡門》云“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將鯉魚與婚姻相聯系,后世因以“魚水合歡”祝福美滿姻緣。有些地方在舉辦婚禮時,還有個“鯉魚灑子”的儀式,即在新娘走出轎子時,男方的人把銅錢往四下拋灑,于是鯉魚成了祝殖祈育的祥瑞。
至于民間吉祥紋圖中的鯉魚,則無所不在,窗花剪紙、建筑雕塑、織品花繡和器皿描繪,到處可見鯉魚的形象:“連年有余”、“吉慶有余”、“娃娃抱魚”、“富貴有余”……均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他如用于佩飾的魚袋,用于墓葬的玉鯉,用于宴飲的木鯉,用于贈禮的錦鯉等等,不勝枚舉。
本文標題:聽說了女孩節 那男孩節呢?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