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聽,想必大家對于這個詞沒有什么印象吧。諦聽是什么?諦聽是地藏王的坐騎,能變成世間萬物。想知道諦聽長什么樣子嗎!諦聽是各種動物集與一身,非常奇特又非常有靈性,因此諦聽又被人們稱為九不像,九不像又分別對應九種好運,深受人們尊仰。
1.諦聽的來歷
諦聽乃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著的通靈神獸。可以通過聽來辨認世間萬物 尤其善于聽人的心,傳說諦聽的原身是一條白犬,因為地藏法門以孝道為基,狗性忠誠,就如同文殊之獅子表智慧,普賢之白象表大行一樣,地藏之諦聽表忠誠不二之心。唐·開元末年,古新羅(今韓國)王子24歲的金喬覺,看破紅塵,攜白犬一只浮海來華,削發為僧。白犬伴金喬覺一路顛簸,卓錫九華。在共同苦修的75載中,白犬與金喬覺晝夜相隨,處處使其逢兇化吉。貞元十年農歷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坐化,白犬亦隨之傍息。三年后,金喬覺尸身開缸,見其面目如生、骨如金鎖。根據佛經曰:“菩薩鉤鎖,百骸鳴矣!”。
諦聽具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的瑞獸,貌似龍非龍、似虎非虎、似獅非獅、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獨角表公斷力,如《論語》中孔子認為子路說一不二,“片言可以折獄”。龍身表吉祥,虎頭表示智勇,犬耳表善聽,獅尾表有耐性,麒麟足表四平八穩 以善為寶,是人們想象中的征物,社會上又緣稱“九不象”。民間廣泛認為此物沾有“九氣”,即“靈氣、神氣、福氣、財氣、銳氣、運氣、朝氣、力氣和骨氣”。能起到“辟邪”、“消災”、“降福”、“護身”等作用。一些虔誠的佛門信眾更是相信沾上諦聽的“靈氣”即能使家運昌隆,基業常青;孩子帶上它則屈壯成長,長大能成為誠者、賢者、智者、悟者、覺者、壽者。成年人帶著它就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諦聽傳說是地藏菩薩的坐騎,諦聽的原身是一條白犬,因為地藏法門以孝道為基,狗性忠誠,就如同文殊之獅子表智慧,普賢之白象表大行一樣,地藏之諦聽表忠誠不二之心。《詩經·隰桑》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以此來表示心地之法要。據說善聽具有“坐地聽八百,臥耳聽三千”的能力,又稱“地聽”,“地”蘊涵心地的意思。如地藏偈贊云:“稽首本然凈心地,無盡佛藏大慈尊”。所以,能用心聽者為“善聽”。地聽能辨別世間萬物的聲音,尤其善聽人心,能顧鑒善惡,察聽賢愚。“地聽”諧音“諦聽”,在佛理中,真俗二諦表示世間、出世間的佛法義理,所以“諦聽”有用心聆聽真實佛理的意思。佛經中常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的辭句。后來諦聽成了九華山的鎮山之寶,被視為吉祥的象征,而其形象也大為改觀,集眾瑞象而成為具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的瑞獸。
2.諦聽的故事
西游記的《真假美猴王》中,悟空和六耳獼猴去找地藏菩薩辨真假的時候,被他的坐騎“諦聽”分辨出來了。六耳獼猴化為孫悟空,諸天人眾不能辨別,二人打打鬧鬧到了陰間地府,十大閻王也不能折辨。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遂讓諦聽出來辨別,諦聽即時俯伏在地,須臾對地藏菩薩道:“怪名雖有,但不可當面說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當面說出便怎么?”諦聽道:“當面說出恐妖精惡發,搔擾寶殿,致令陰府不安。”
又問:“何為不能助力擒拿?”諦聽道:“妖精神通與孫大圣無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地藏道:“似這般怎生祛除?”諦聽言:“佛法無邊。”由此可知諦聽折獄能力,后六耳獼猴終被如來收服,而遭悟空一棒打死,從此悟空妄心泯滅,一心皈佛,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
3.諦聽的影響
諦聽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著的通靈神獸。可以通過聽來辨認世間萬物 尤其善于聽人的心,在名著《西游記》中有述說諦聽辨別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傳說是地藏菩薩的坐騎,諦聽的原身是一條白犬,因為地藏法門以孝道為基,狗性忠誠,就如同文殊之獅子表智慧,普賢之白象表大行一樣,地藏之諦聽表忠誠不二之心。諦聽的來歷據認為,唐·開元末年,古新羅(今韓國)王子24歲的金喬覺,看破紅塵,攜白犬一只浮海來華,削發為僧。白犬伴金喬覺一路顛簸,卓錫九華。在共同苦修的75載中,白犬與金喬覺晝夜相隨,處處使其逢兇化吉。
貞元十年(794)農歷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坐化,白犬亦隨之傍息。三年后,金喬覺尸身開缸,見其面目如生、骨如金鎖。根據佛經曰:“菩薩鉤鎖,百骸鳴矣!”。眾人都為金喬覺而感嘆——金喬覺乃是地藏菩薩化身,故建寺連白犬同請供奉。金喬覺被佛門認定為地藏菩薩之應化,稱金地藏。這只神犬也因是金喬覺的信物、愛物、寵物和護身之物,被佛教尊稱為神犬。后人更神化為神犬諦聽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征。
四大靈獸又稱四大神獸是漢族傳統文化中是四象。指蒼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青龍為東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故有《三輔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 還有一種說法,四靈獸分別是: 白矖(xǐ) , 螣蛇,白澤(即為:獨角獸),麒麟。
本文標題:地藏王的坐騎長什么樣?九不像的名字又是怎么來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