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在論壇發帖,稱在廣州花都水庫出現吃人塘鲺(上圖),當地人將所謂的塘鲺捕撈上來之后解剖后,竟在魚體內發現尚未被消化的殘肢……不過不久之后,圖片上的“塘鲺”被證實其實是經過了PS處理的廣州動物園的鯨鯊。
然而近日,網上又出現了一則名為《棲霞區靖安街道驚現神秘魚塘》的帖子引起熱炒。根據網帖介紹,該池塘出現異狀已有多年,村民對此處無不諱莫如深。對此,記者昨日前往進行了調查。
尋常魚塘卻成村民禁區
昨天下午,記者乘坐東上線,來到位于棲霞區靖安街道陳店村潘蕩組與龍潭街道宣閘村交界處的這處池塘。據當地村民介紹,池塘面積大約有40畝,也就是差不多4個足球場的大小。
“釣魚可以,但千萬不能下水。”池塘主潘先生不在,當地一位村民提醒記者。“現在周圍幾個村子的人,都不允許小孩來這附近玩。”
村民透露,從前經常有人來釣魚。一般情況下,水泡翻騰,魚線入水處有小漩渦,都是魚上鉤的表現,此時應該迅速收回魚線,“但是這個池子不一樣,經常有釣魚的人發現魚線被扯斷。”
去年,一位釣魚愛好者在釣線被扯斷后不服,硬是回去換上聚乙烯材質的釣線再來,但一番較勁之后,釣線依然沒有擺脫被扯斷的結局。“后來,他在朋友的推薦下換了釣大魚用的鋼絲線,但水中一股巨力硬是將他的魚竿彎成了r字型……”村民回憶說,若不是池塘主和村民一起幫忙,那名釣魚愛好者差點連人帶魚竿都被拽到水中。
此后,這個池塘的故事就在附近村落傳開。塘主試圖把池水抽空一探究竟,不料水位在下降兩米后,竟然再也不見減少。“回想一下,除了1975年的大旱,這個池塘確實從未干涸過。”
捕撈網困不住“水怪”
記者將網帖的內容向村民求證,對方表示大多確有其事,但對有小孩在池塘中失蹤的事情表示“沒有聽說”。村民透露,“當年大旱的時候,村民曾在池塘中央發現一個洞穴,深不見底,洞口盡是魚骨。”
根據網帖介紹,曾有人劃船到池塘中心位置,試圖揭開“水怪”的真面目,不料船只似遭到強大吸力,無法動彈,趕來相助的村民認定池中有“神明居住”,敲鑼打鼓祈求“神明開恩”。
對此,村民張大叔證實,“我劃船過去在中央確實吃力,但并不是每次都是這樣,非常奇怪。”
今年年初,塘主請了4個青年男子分別從池塘兩側拉起一張密度很細的漁網,向池塘的另一端行進。按照塘主的想法,不管什么奇怪的東西,都會被“一網打盡”。誰知,行至中途,漁網似乎捕住某個大型生物,但4名男子與“怪物”斗力,最終仍是一無所獲。“漁網被撕開一個大洞,現在仍被扔在池塘邊。”
專家有可能是兩種生物
對于這個被村民越傳越離奇的“水怪”,與記者同行的江蘇水產研究院專家唐天德教授在分析了池塘周邊地形、水文后猜測說,“地圖上看,池塘與長江的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池塘水位從不下降,很可能是因其與長江水位相持平有關。”
“村民所說的水怪,實際上應該是有兩種生物同時在水下造成的——分別是水獺和江鯰。”在測量了池塘水溫、調查魚群產量后,唐天德分析,魚吃魚是不會留下骨頭的,塘底的洞穴一則是與長江貫連,二則可能住著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水獺。它們的習性便是在水中生活,以小魚為食。
至于掙脫釣線、漁網捕撈的“怪物”,唐天德認為江鯰的可能性較大,“江鯰最多可能長大到數百斤,‘一斤魚,三斤力’,按照這個標準推算,這條生活在池塘里的江鯰的極限力量甚至可能達到一噸。”
即便如此,唐天德認為,這樣的大魚仍然不可能阻礙船只的行進。“因為池塘中央洞穴的關系,導致可能在某些時候會在特定區域形成漩渦,困住漁船。村民敲鑼打鼓放鞭炮所驚動的也并不是什么‘神明’,而是大量的魚群。它們為了躲避危險,逃向池塘中央,自然而然地阻擋了漩渦形成,使船脫困。”
本文標題:傳山東棲霞一池塘內有“水怪”村民敲鑼打鼓祈求“神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