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八大吸血怪物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神奇生物  時間:2021-01-06 

七鰓鰻

單從外形來看,七鰓鰻可能就會使某些人做惡夢了。這是一種基本生活在水下的軟骨魚類,長有數目眾多的牙齒,體長從13厘米到100厘米不等。

七鰓鰻屬于無頜類,在類似吸盤的嘴巴里長有許多刀片般鋒利的牙齒。它們會咬住魚的側面,在搭便車的同時享受一頓大餐。盡管外形可怖,但只有極少數七鰓鰻攻擊人類的案例。

在吸血鬼中,七鰓鰻可以說是最為古老的。化石證據顯示,七鰓鰻以同樣的形態在大海里已經存在了超過3億年。它們吸食史前鯊魚的方式與現在幾乎沒有差別。

吸血蝠

在自然界的吸血鬼中,吸血蝠可能是名聲最響亮的,它們也是哺乳動物中唯一只依靠血液維持生命的物種。這些夜行性的蝙蝠白天在洞穴中睡覺,夜間出來覓食,常常數百只組成群體活動。

吸血蝠通常以動物的血液為食,而且偏愛牲畜,目前還沒有吸食人體血液的記錄。鮮為人知的是,吸血蝠在大快朵頤之前,通常是先落到地上,然后再靠近沉睡中的獵物。

雖然臭名昭著,但吸血蝠對待同類卻十分友善。當吸血蝠餓了的時候,它可以向同類“乞討”一些食物,而對方也會將胃中最近吃下去的一些血液反芻出來,與其分享。在某種程度上,這一特征反映了動物界中的互惠利他主義。

吸血蚊子

作為體型精巧的吸血機器,蚊子一直都是吸血動物中最典型的代表。對受害者來說,蚊子通常是不勝其煩的存在,而在那些瘧疾或登革熱等疾病流行的地區,蚊子則是嚴重的健康威脅。

我們都知道蚊子具有針頭一樣的口器,但實際上,蚊子的口器可以分為6個部分,分別用于穿刺、緊咬受害者的皮膚以及吸食血液。

蚊子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劑,能夠使血液在吸食過程中不致凝結。只有雌蚊會吸食血液,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能量來進行產卵。還有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滿月的時候,蚊子的叮咬活動會增加差不多500倍。

吸血鬼雀

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生活著一種小型的雀類,被稱為“吸血鬼雀”,這是因為它們的食譜中包括了其他鳥類物種——最常見的是藍腳鰹鳥——的血液。

這種雀鳥會啄咬其他鳥類,然后舔食對方受傷流出來的血液。不過,血液只是它們食譜中的一部分,它們也會取食植物種子、吸食花蜜, 偶爾偷一些鳥蛋來吃。

吸血水蛭

這是許多人夏天游泳時的噩夢。水蛭的吸血習性臭名昭著,甚至其英文名(leech)都有“榨取他人金錢者”的含義。此外,水蛭還曾被廣泛用于放血療法中。

作為環節動物門的一員,水蛭具有與其他許多蠕蟲一樣的特征,如雌雄同體等。在進食的時候,水蛭會用吸盤鉤在受害者的皮膚上,釋放麻醉劑,從而防止被受害者發覺;這些麻醉劑也具有抗凝血的作用,能使傷口持續流血。當水蛭吸飽了血之后,會從受害者身上自動掉下來,慢慢進行消化。

水蛭在淡水生態系統中很常見,它們會以多種不同的物種為宿主。由于抗凝血劑的作用,被水蛭吸附的傷口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痊愈。值得一提的是,在水蛭頭尾兩端各有一個吸盤。

吸血烏賊

這是一種生活在800米以下深海里的古老生物,或許是這份榜單中最為神秘的動物。不過,吸血烏賊上榜的原因主要是其名字和詭異的外形。最近的研究證據顯示,它們可能都算不上是掠食動物,而是深海中的清道夫,以浮游生物、藻類以及海底碎屑——包括其他海洋生物的遺骸碎片——為食。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吸血烏賊確實擁有一副令人恐懼的外形,包括一對巨大、嚇人的藍色眼睛——據稱與狗眼一樣大——這使它們在暗黑的深海中擁有視覺上的優勢。吸血烏賊擁有一種十分特別的防御機制,即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會將長有尖刺的觸手向外翻,蓋住身體,從而形成一個保護網。

吸血錐蝽

這是一類侵略性很強的掠食性昆蟲,其中一些種類,如長紅錐蝽(學名:Rhodnius prolixus),是不折不扣的吸血鬼——完全以血液為食。錐蝽還是南美錐蟲病的主要傳播者。

錐蝽的唾液中含有麻醉劑成分,因此被叮者不會感到疼痛。它們也被稱為“接吻蟲”,聽起來似乎很羅曼蒂克,但事實上,這個名字來源于它們獨特的吸血方式: 專門叮咬人的面部,特別是嘴唇和眼睛附近皮膚較薄的區域。

吸血臭蟲

如果有什么生物比七鰓鰻還可怕的話,那必屬臭蟲無疑,城市居民對這些小昆蟲具有單純的恐懼。與吸血鬼一樣,它們會在夜間出來,吸食那些毫無防備的沉睡者。

臭蟲不間斷的叮咬能導致瘙癢、疹子和精神上的緊張。它們通常躲藏在床墊和木制品中,非常難以根除。那些嚴重受其侵擾的人往往將衣物被褥燒掉,甚至搬家。

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DDT的大規模使用,臭蟲基本上從西方的大城市中消失了。但近幾十年來,臭蟲在世界各地的臥室中又有了飆升的趨勢,甚至出現了新的抗藥性跡象。在我們的祖先還住在洞穴里的時候,臭蟲就已經以他們的血液為食;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們似乎還是會一如既往地胃口十足。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2046
本文標題:世上八大吸血怪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