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寒的環境中,一些動物也可以十分自在地生存,如果讓它們告別寒冷的生活,反而會成為一種折磨。這里盤點的動物,都很好地適應了地球極地海洋低溫、高壓的生存環境,有時候你甚至會覺得它們仿佛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盡管常被誤認為是新物種,南極的巨型海鱗蟲早在1920年代就被科學界所知。它們最令人驚異的是一張巨大的嘴,以及咽部外翻時露出的牙齒。作為極端環境的生存者,巨型海鱗蟲對所有食物都來者不拒,包括碎屑、腐肉等。海鱗蟲在世界各地可見,但只有南極的種類才會長到這么巨型。南極磷蝦是一種體型微小的甲殼類,同時也是極地許多大型動物的食物來源。南極磷蝦的外形與地球其他地方的磷蝦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總數量卻令人咂舌,據稱其總重量可以達到5億噸以上,比所有人類的重量還大。它們每天的垂直遷移活動甚至對海流也會產生影響。
樽海鞘大多是群體性生活的動物,看起來像小型的水母,不過它們與脊椎動物的關系反而更近一些。樽海鞘的繁殖速度比磷蝦快得多,但與磷蝦不同,這種桶形的小動物很少把能量消耗在運動上,而是主要用來繁殖。樽海鞘身體的97%是水,對許多魚類和鳥類來說幾乎沒有營養價值。弓頭鯨一生都生活在北極及附近的水域。與藍鯨和長須鯨不同,弓頭鯨并不是通過吞咽然后排出海水的方式來濾食浮游動物,而是會張開大嘴游過富含浮游動物的水域,在游動中持續地過濾海水。這種方式更接近姥鯊,而非其他須鯨。弓頭鯨的鯨脂可厚達五十厘米,是動物界中最厚的。
盡管是齒鯨家族的一員,但獨角鯨卻幾乎沒有牙齒。“角”實際上是一根突出生長的左犬齒,只在雄性中出現,在歷史上曾長期被當成獨角獸的角,價格驚人。實際上,這是雄性的第二性征,也有人說它們用角來攪動海底的沉積物。由于沒有牙齒,它們主要通過“吸”的方式來捕食底棲魚類。鱷冰魚科包括16個物種,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它們進化出了一種不用血紅素的循環系統—盡管它們的基因組中還保留著部分序列。高含氧量、充分混合的南極海水使鱷冰魚科得以通過低效的直接供氧方式存活,它們的血管很大,血容量是同體型魚類的兩倍,心臟輸出也比同體型魚類高5倍。
即小頭睡鯊,它們的活動很慢,生長也很慢,能慢慢地長到跟大白鯊差不多的體型:長度超過6米,體重1噸以上。它們生活在格陵蘭和冰島周圍2000多米的深海,非常難得一見。格陵蘭鯊是頂級的掠食者,同時也是腐肉的一大消費者。它們的壽命甚至能達到200歲以上。鱗頭犬牙南極魚的體長能超過1.8米,重量可達113千克以上,是南大洋最大型的魚類。它們捕食遇到的所有小型魚類,有時甚至捕食同類。鱗頭犬牙南極魚的血液中含有抗凍的糖蛋白,使它們可以在地球上最冷的水體中存活,它們也是南極巨型動物,如大王酸漿魷和抹香鯨的食物來源。紐形動物門在陸地和海洋都有分布,是一類長帶形的蠕蟲,其大部分成員長度都少于20厘米,但南極的紐蟲卻能長到2米多。不過它們重量很輕,只有140克左右。它們長有可伸縮的長吻,用于捕食和防衛。它們的食物以腐肉為主,而且由于它們身體呈酸性(pH只有3.5),很少被捕食到。
在嚴寒的環境中,一些動物也可以十分自在地生存,如果讓它們告別寒冷的生活,反而會成為一種折磨。這里盤點的動物,都很好地適應了地球極地海洋低溫、高壓的生存環境,有時候你甚至會覺得它們仿佛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盡管常被誤認為是新物種,南極的巨型海鱗蟲早在1920年代就被科學界所知。它們最令人驚異的是一張巨大的嘴,以及咽部外翻時露出的牙齒。作為極端環境的生存者,巨型海鱗蟲對所有食物都來者不拒,包括碎屑、腐肉等。海鱗蟲在世界各地可見,但只有南極的種類才會長到這么巨型。南極磷蝦是一種體型微小的甲殼類,同時也是極地許多大型動物的食物來源。南極磷蝦的外形與地球其他地方的磷蝦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總數量卻令人咂舌,據稱其總重量可以達到5億噸以上,比所有人類的重量還大。它們每天的垂直遷移活動甚至對海流也會產生影響。
樽海鞘大多是群體性生活的動物,看起來像小型的水母,不過它們與脊椎動物的關系反而更近一些。樽海鞘的繁殖速度比磷蝦快得多,但與磷蝦不同,這種桶形的小動物很少把能量消耗在運動上,而是主要用來繁殖。樽海鞘身體的97%是水,對許多魚類和鳥類來說幾乎沒有營養價值。弓頭鯨一生都生活在北極及附近的水域。與藍鯨和長須鯨不同,弓頭鯨并不是通過吞咽然后排出海水的方式來濾食浮游動物,而是會張開大嘴游過富含浮游動物的水域,在游動中持續地過濾海水。這種方式更接近姥鯊,而非其他須鯨。弓頭鯨的鯨脂可厚達五十厘米,是動物界中最厚的。
盡管是齒鯨家族的一員,但獨角鯨卻幾乎沒有牙齒。“角”實際上是一根突出生長的左犬齒,只在雄性中出現,在歷史上曾長期被當成獨角獸的角,價格驚人。實際上,這是雄性的第二性征,也有人說它們用角來攪動海底的沉積物。由于沒有牙齒,它們主要通過“吸”的方式來捕食底棲魚類。鱷冰魚科包括16個物種,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它們進化出了一種不用血紅素的循環系統—盡管它們的基因組中還保留著部分序列。高含氧量、充分混合的南極海水使鱷冰魚科得以通過低效的直接供氧方式存活,它們的血管很大,血容量是同體型魚類的兩倍,心臟輸出也比同體型魚類高5倍。
即小頭睡鯊,它們的活動很慢,生長也很慢,能慢慢地長到跟大白鯊差不多的體型:長度超過6米,體重1噸以上。它們生活在格陵蘭和冰島周圍2000多米的深海,非常難得一見。格陵蘭鯊是頂級的掠食者,同時也是腐肉的一大消費者。它們的壽命甚至能達到200歲以上。鱗頭犬牙南極魚的體長能超過1.8米,重量可達113千克以上,是南大洋最大型的魚類。它們捕食遇到的所有小型魚類,有時甚至捕食同類。鱗頭犬牙南極魚的血液中含有抗凍的糖蛋白,使它們可以在地球上最冷的水體中存活,它們也是南極巨型動物,如大王酸漿魷和抹香鯨的食物來源。紐形動物門在陸地和海洋都有分布,是一類長帶形的蠕蟲,其大部分成員長度都少于20厘米,但南極的紐蟲卻能長到2米多。不過它們重量很輕,只有140克左右。它們長有可伸縮的長吻,用于捕食和防衛。它們的食物以腐肉為主,而且由于它們身體呈酸性(pH只有3.5),很少被捕食到。
樽海鞘大多是群體性生活的動物,看起來像小型的水母,不過它們與脊椎動物的關系反而更近一些。樽海鞘的繁殖速度比磷蝦快得多,但與磷蝦不同,這種桶形的小動物很少把能量消耗在運動上,而是主要用來繁殖。樽海鞘身體的97%是水,對許多魚類和鳥類來說幾乎沒有營養價值。弓頭鯨一生都生活在北極及附近的水域。與藍鯨和長須鯨不同,弓頭鯨并不是通過吞咽然后排出海水的方式來濾食浮游動物,而是會張開大嘴游過富含浮游動物的水域,在游動中持續地過濾海水。這種方式更接近姥鯊,而非其他須鯨。弓頭鯨的鯨脂可厚達五十厘米,是動物界中最厚的。
本文標題:極寒環境下能生存的海洋生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