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近偶現陰雨天,家住成都的秦女士最近可算遇見了一件新鮮事,在一次偶然出門時,她發現了自己的電瓶車尾部竟然長出了蘑菇。這件事網友議論紛紛嘖嘖稱奇。
當天上午,家住成都市青羊區東馬棚街18號院的車主秦女士,下樓倒垃圾時,突然發現自己的電瓶車長出了好幾朵蘑菇。
“我當時還真有點兒不敢相信。”秦女士告訴記者,電瓶車平時騎得比較少,一直放在院子里的單元門口,這幾天沒管它,沒想到居然就長出了蘑菇,“最近連續下雨,車子在外面淋了雨受了潮,可能是這個原因。”秦女士說,以前車子也經常風吹雨淋,卻從來沒有出現過類似情況。“頭一次碰到,還真是奇怪。”
“有兩朵特別大,還有不少小朵的。”秦女士告訴記者,兩朵大蘑菇白白嫩嫩,有小手掌面般大小,都是從電瓶車后座的海綿墊底下的木板長出來的。
隨后,秦女士拍了圖片上傳到微博上,引來眾多網友嘖嘖稱奇,其中更有不少歡樂點評,“太生機了,多功能電瓶車。”“可以拿出來展覽了。”“哈哈,可以摘下來吃嗎?”
食用菌種植專家說,這和成都近幾天陰雨天氣有關。不過,由于這種蘑菇的品種難以辨別,建議市民不要誤食。
天藍蘑菇學名“Entolomahochstetteri”,生活在新西蘭南北島西部和印度部分地區的林地。這種小蘑菇非常精致,主打藍色,只有孢子菌褶略帶紅色。其藍色外衣由3種類色素所致。天藍蘑菇不可食用,是否有毒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2002年,新西蘭發行了一套涵蓋6種本地菌種的郵票,其中就有天藍蘑菇。此外,這種蘑菇也出現在新西蘭儲備銀行1990年發行的50元鈔票的背面。
天藍蘑菇
出血齒菌學名“Hydnellumpecki”,在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和中歐的松樹林非常常見。最近,韓國和伊朗也發現它們的蹤跡。出血齒菌很容易辨認,表面的小孔向外滲出亮紅色液體,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森林動物濺到白色菌蓋上的血液。
出血齒菌也被稱之為“惡魔牙齒”或者“草莓加奶油”,并不具有毒性。不過,這種蘑菇味道很苦,以避免自己淪為人類和動物的盤中餐。科學家經分析發現,出血齒菌滲出的亮紅色液體中含有一種被稱之為“Atromentrin”的抗凝血劑,擁有與天然有機抗凝血劑肝磷脂類似的特性。
出血齒菌
蛇頭菌學名“Mutinuscaninus”,Mutinus是指古羅馬生育之神MutinusMutunus,caninus意為“與狗相似”。它是一種細小的蛇頭形林地真菌,“腦袋”呈黑色,上有粘性孢子,據說能夠散發出與貓糞類似的氣味,用以吸引昆蟲。絕大多數人認為狗蛇頭菌不可食用,不過,美國西弗吉尼亞等地區的人們還是把它們擺上餐桌。
鹿花菌學名“Gyromitraesculenta”,因外形好似暗紫色或者褐色大腦,也被形象地稱之為“大腦蘑菇”。從北美洲的五大湖區到芬蘭南部,我們能夠在沙土中發現它們的蹤跡。有時候,它們也被稱之為“牛排蘑”。如果方式得當,鹿花菌也是一道難得的美味。否則的話,它們將變成你的“最后晚餐”。生吃時,鹿花菌具有致命性,入鍋前必須煮半成熟。
狗蛇頭菌
蛇頭菌學名“Mutinuscaninus”,Mutinus是指古羅馬生育之神MutinusMutunus,caninus意為“與狗相似”。它是一種細小的蛇頭形林地真菌,“腦袋”呈黑色,上有粘性孢子,據說能夠散發出與貓糞類似的氣味,用以吸引昆蟲。絕大多數人認為狗蛇頭菌不可食用,不過,美國西弗吉尼亞等地區的人們還是把它們擺上餐桌。
鹿花菌學名“Gyromitraesculenta”,因外形好似暗紫色或者褐色大腦,也被形象地稱之為“大腦蘑菇”。從北美洲的五大湖區到芬蘭南部,我們能夠在沙土中發現它們的蹤跡。有時候,它們也被稱之為“牛排蘑”。如果方式得當,鹿花菌也是一道難得的美味。否則的話,它們將變成你的“最后晚餐”。生吃時,鹿花菌具有致命性,入鍋前必須煮半成熟。
鹿花菌
這種蘑菇也被稱之為“刺猬蘑”或者“薩堤羅斯的胡子”(薩堤羅斯是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
這種看起來好似面條的蘑菇學名“Hericiumerinaceus”,活樹和枯樹(通常是闊葉樹)上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胡須齒菇可以食用,出鍋后擁有與海鮮類似的顏色和紋理。這種蘑菇也被稱之為“刺猬蘑”或者“薩堤羅斯的胡子”(薩堤羅斯是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雖然并不是一道美食,但卻對身體有益。幾百年來,傳統中醫一直用這種蘑菇治病。最近,科學家發現胡須齒菇具有抗氧化功效,能夠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目前,科學家正對其進行研究,以確定能否發現可用于研制癡呆預防藥物的化合物。
胡須齒菇
學名“MycenaChlorophos”的生物發光菌,是最近發現的7種生物發光菌之一。目前已發現的生物發光菌共有71種。19世紀,人們首次從來自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小笠原群島的標本中發現MycenaChlorophos。其他生物發光菌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西、墨西哥和波多黎各,均呈淡黃色,發綠光。生物發光據信是真菌內的化學作用產生的結果,所采取的方式與螢火蟲類似。
生物發光菌
學名“MycenaChlorophos”的生物發光菌,是最近發現的7種生物發光菌之一。目前已發現的生物發光菌共有71種。19世紀,人們首次從來自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小笠原群島的標本中發現MycenaChlorophos。其他生物發光菌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西、墨西哥和波多黎各,均呈淡黃色,發綠光。生物發光據信是真菌內的化學作用產生的結果,所采取的方式與螢火蟲類似。
量濕地星學名“Geastrumtriplex”,是一種馬勃菌,分布在世界各地。這種與眾不同的蘑菇鉆出地面后會改變外觀,通過向下彎曲花瓣狀結構,將圓形果實抬起,而后釋放孢子并借助風的力量讓孢子傳播到各處。量濕地星外形好似一顆星星,也因此得名。一些美洲部落利用量濕地星治療疾病,同時也將其視為一種預兆,預示著即將出現的天文現象。
量濕地星
火雞尾蘑學名“Trametesversicolor”,分布在世界各地,通常成群生長在枯樹的樹干上。“火雞尾”這個名字來源于它們的外觀,好似野生火雞的扇形尾巴。有時候,由于藻類在上面“拓殖”,火雞尾蘑會出現綠色條紋。雖然不可食用,但在傳統中醫領域,這種蘑菇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最近,科學家從火雞尾蘑中提取出多聚糖-K(PSK),一種免疫系統促進劑。目前,日本已經批準將多聚糖-K作為一種佐劑,用于癌癥治療。
火雞尾蘑
本文標題:電瓶車后座長蘑菇 盤點十大最奇特蘑菇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