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真面目:比人類想象的更加孤單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科學探索  時間:2020-07-10 

  宇宙或許比先前人們想象的要更加孤單原文www.qiwen.tv。兩位天體物理學家聲稱,在可觀測宇宙預計約1000億個星系當中,僅有十分之一能夠供養類似地球上這樣的復雜生命。

  而在其他任何地方,被稱為伽馬暴的恒星爆炸會經常性地清除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復雜的生命形式。兩位科學家說,這些的爆炸還使得宇宙在大爆炸后數十億年的時間里,無法演化出任何復雜的生命。

  宇宙大爆炸

  科學家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伽馬暴有沒有可能近距離擊中地球。這種現象是1967年被設計用來監測核武器試驗的人造衛星發現的,目前大約每天能夠檢測到一例。伽馬暴可以分為兩類。

  持續數秒的高能輻射本身,并不會消滅附近一顆行星上的生命

  短伽馬暴持續時間不超過一兩秒鐘;它們很可能是兩顆中子星或者黑洞合二為一的時候發生的。長伽馬暴可以持續數十秒鐘,是大質量恒星耗盡燃料后坍縮爆炸時發生的。

  長伽馬暴比短伽馬暴更罕見,但釋放的能量要高大約100倍。長伽馬暴在短時間內發出的伽馬射線,可以比全宇宙都要明亮。

  持續數秒的高能輻射本身,并不會消滅附近一顆行星上的生命。相反,如果伽馬暴距離足夠近,它產生的伽馬射線就有可能觸發一連串化學反應,摧毀這顆行星大氣中的臭氧層。沒有了這把保護傘,這顆行星的“太陽”發出的致命紫外線就將直射行星地表,長達數月甚至數年——足以導致一場大滅絕。

  這樣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在即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一篇論文中,以色列希伯萊大學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斯維·皮蘭(Tsvi Piran)和西班牙巴塞羅納大學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保羅·希梅內斯(Raul Jimenez)探討了這一災難性的場景。

  天體物理學家一度認為,伽馬暴在星系中氣體正迅速坍縮形成恒星的區域里最為常見。但最近的數據顯示,實際情況要復雜許多:長伽馬暴主要發生在“金屬豐度”較低的恒星形成區域——所謂“金屬豐度”,是指比氫和氦更重的所有元素(天文學家所說的“金屬”)在物質原子中所占的比例。

  宇宙想象圖

推薦閱讀:地外文明的證據:火星竟有獅身人面像

  利用我們銀河系中的平均金屬豐度和恒星的大致分布,皮蘭和希梅內斯估算了銀河系內兩類伽馬暴的發生幾率。他們發現,能量更高的長伽馬暴可以說是真正的殺手,地球在過去10億年間暴露在一場致命伽馬暴中的幾率約為50%。

  全球災變

  皮蘭指出,一些天體物理學家已經提出,可能正是伽馬暴導致了奧陶紀大滅絕——這場發生地4.5億年前的全球災變,消滅了地球上80%的生物物種。

  接下來,這兩位科學家估算了銀河系不同區域內一顆行星被伽馬暴“炙烤”的情形。他們發現,由于銀河系中心恒星密度極高,距離銀心6500光年以內的行星在過去10億年間遭受致命伽馬暴襲擊的幾率高達95%以上。他們總結說,復雜生命通常只可能生存于大型星系的外圍。(我們自己的太陽系距離銀心大約2.7萬光年。)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349
本文標題:宇宙的真面目:比人類想象的更加孤單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