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將小雞胚胎復制成恐龍嘴部結構,這聽起來有點兒像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故事情節。
該研究涉及影響成長小雞胚胎基因,從而使它的頭骨結構發生變化。這項“出乎意料”的研究結果表明,類似的骨骼結構過渡可能出現在化石記錄中,或將證實恐龍與現代鳥類之間的進化缺失環節。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布哈特-安賈-布胡拉爾(Bhart-Anjan S. Bhullar)博士和生物學家阿爾哈特-阿布哈諾維(Arhat Abzhanov)博士負責的,他們在實驗中抑制一些基因的蛋白質產物,使小雞胚胎樣本具有類似迅猛龍和始祖鳥的嘴部和上顎結構。布胡拉爾指出,我們的目標是理解一項重要進化過渡的分子基礎,并非為了簡單地培育“恐龍-小雞”。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進化》雜志上。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恐龍-小雞”,左圖是普通小雞胚胎頭骨,中間是實驗室中培育具有恐龍特征的小雞胚胎頭骨,右圖是短吻鱷胚胎頭骨。
由于恐龍時代是在0.65億年前,它們的嘴部解剖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科學家認為,恐龍嘴部逐漸進化形成現代鳥類類似鑷子的結構,使鳥類在沒有恐龍手臂的情況下能夠精確獲取食物。
布胡拉爾強調稱,嘴部是鳥類進食的重要器官,也是鳥類骨骼的組成部分。很少研究從解剖學角度分析嘴部骨骼結構,以及它們的進化和發育特征。
推薦閱讀:是福不是禍?機器人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科學家在實驗室成功培育恐龍臉小雞
據悉,布胡拉爾和研究小組同事提取短吻鱷等不同物種DNA,克隆遺傳物質碎片尋找特殊的基因表達。他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稱,他們不會“改變DNA”,而是抑制一些基因的蛋白質產物,有助于他們發現小雞胚胎面部出現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停止小雞胚胎面部中心部分特有活躍分子,結果小雞胚胎逐漸發育類似恐龍的面部特征。之后他們對小雞胚胎進行人為操作的安樂死,未使它發育成為完整的小雞,但未來可能計劃培育具有恐龍特征發育健全的小雞。布胡拉爾指出,我們很可能發現了負責基因表達的基因區域,并觀測到蛋白質活躍差異性。這很可能直接改變小雞胚胎DNA,使它們返回至祖先狀態,能夠發育形成類似恐龍嘴部和其它祖先特征。這一技術還可用于調查分析動物的漸進性變化。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461
本文標題:又出黑科技 科學家在實驗室造“恐龍”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本文標題:又出黑科技 科學家在實驗室造“恐龍”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