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環境安全隱患改善要點及5大改善方案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7-07 


01 環境安全隱患改善要點

02 有毒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03 粉塵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04 噪音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05 輻射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06 非常溫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工廠

一、環境安全隱患改善要點

環境安全包括環境布置安全與作業環境有害因素控制,因此欲改善環境安全隱患需在環境布置與作業環境有害因素控制兩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工廠環境布置的改善

環境布置是環境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環境安全隱患需合理規劃廠區、合理布置工作環境、合理設置安全標志及實現合理照明,實現環境布置改善的具體措施如下。

合理規劃廠區

在新建、擴建、改建工業工廠時,要在廠址選擇、廠區規劃、廠房建筑配置以及生活衛生設備的設計方面加以周密的考慮,應遵照《工業工廠設計衛生標準》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合理布置工作環境

應按安全定置管理的方法布置工作場所,使工作場所布置做到整齊、整潔、有序,按生產作業、設備、工藝功能分區布置,使生產空間充分合理的使用

合理設置安全標志

根據作業環境存在的有毒有害危險因素的情況、作業環境的特點,安全生產要求等設置各類安全標志,提高作業人員的警覺性和預防心理

合理照明

合理照明是創造良好作業環境的措施之一。照明不合理會使作業人員視力下降,引起職業性眼病,促成工傷事故,降低產品質量,影響勞動生產效率

(二)有害環境因素的改善

不同生產特點的工作環境,有害因素的種類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同,但可考慮以下幾種方法,各種方法的詳細說明如下。

二、有毒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一、實施目的

1.加強工廠對有毒作業環境的管理,減少有毒作業環境給員工帶來的傷害,防止發生生產事故。

2.讓員工了解環境設計的各項要素及生產作業環境布置的要求,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作業環境。

二、術語界定

1.固態毒物,包括一些金屬和非金屬的化合物,如砷、磷及一些高分子材料等。

2.液態毒物,包括一些有機溶劑,如芳香族碳氫化合物、醇類、醚類、酮類等液體溶劑。

3.氣態毒物,包括刺激性氣體(如硫酸、鹽酸、硝酸、氯、氟、溴、碘等)和窒息性氣體(如氨氣、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氫、氰化物等)。

三、固態毒物環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護措施

1.安排生產時,車間主任應采用低毒或無毒的生產原料,消除或減少毒害的發生源,以減少生產人員的中毒幾率。

2.改善勞動組織措施。粉塵濃度較高、勞動強度加大的崗位,避免采用女工。毒物濃度較高和中毒幾率較多的工作,應適當縮短工時。

3.降低作業場所毒物的濃度,改革工藝,使得生產過程機械化、密閉化、半自動化和自動化代替員工操作,減少員工接觸毒物的時間。

(二)綜合防護措施

1.操作工人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防止中毒事件的發生。

2.對必須要使用有毒原料的,生產人員應采取碘滅汞法、升華法等手段以減少原料的毒性。

3.生產人員在毒物濃度較高或中毒幾率較大的生產平臺工作時,必須帶好防護用具,并遵守限時規定。

4.定期檢測生產現場空氣中各種毒物的濃度并加以控制,使其符合國家標準;超過國家相關標準的應立即停產,直至空氣中的濃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5.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加強員工的個人防護意識,配備并合理使用防護用品。

6.改善員工衛生保健措施,為員工建立休息室、更衣室和浴室等場所。

7.禁止員工在生產現場吃飯、抽煙,禁止員工將工作服帶回家中。

四、液態毒物環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護措施

1.液態毒物作業環境應實現生產的自動化、機械化、密封化,采用低毒或無毒物質替代毒性大的物質。

2.各種管道、存儲容器應保證其密封性,防止發生跑、冒、滴、漏的現象,從而造成中毒事件的發生。

3.在液態毒物造成的有毒生產現場必須設置強力的通風設備,及時排出毒蒸汽與粉塵。

4.在有毒生產現場的毒物存放處或易中毒處必須設置明顯的標識與防護措施,防止因情況不明造成意外中毒。

5.在有毒的生產現場應配置解毒的器具或貨物,并在其旁邊設立醒目的標識。

(二)綜合防護措施

1.建立現代安全生產制度和操作規程,定期檢查車間空氣中毒物的濃度,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毒物濃度符合國家標準。

2.有神經內分泌、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者,不宜參加此類崗位的工作,女員工在生理特殊時期也應調離這類作業崗位,有條件時,應實行人員定期輪換,以免長期吸入毒物。

3.加強員工防護意識,堅持個人衛生制度,堅持使用好個人勞動用品,定期對員工進行體檢,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五、氣態毒物環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護措施

1.在氣態毒物造成的有毒作業環境中應設置良好的通風設備與應急設備。

2.在灌注、存儲、運輸液態的氣體毒物時,生產現場應有防爆、防火、防漏的措施。

3.以氣體毒物作為原料或成品的作業環境,其生產設備必須具有防腐蝕的措施,防止氣態毒物液化時腐蝕儲存設備造成中毒事件。

4.在由氣態毒物造成的有毒作業環境中應在明顯的部位設置防毒設施,放置中毒急救貨物,并定期檢查這些設施和貨物的有效性。

(二)綜合防治措施

1.工作時,生產人員應采用自動化或遠距離操作,防止發生中毒事件。

2.初建或擴建廠房時,在選擇廠址、配置安全設備和設施、尾氣的排放上,必須嚴格遵守國家規定。

3.確因現實需要而進行近距離操作時,操作人員必須戴好防毒面具、膠靴、手套、防毒服等防護用具,并且注意不要將皮膚暴露在外。

4.做好廢氣、廢水、廢渣的回收和利用工作,并做好妥善的處理,防止生產人員中毒。

5.定期檢測生產現場的空氣中各類毒性氣體的含量,若超過最高允許濃度,應立即停產,采取措施,使之達到國家相關標準。

6.加強個人防護,工作時要穿戴過濾式防毒面具或蛇管式防毒面具,防護眼鏡、膠靴、手套、皮膚的暴露部位應涂防護油膏。

工廠

三、粉塵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一、實施目的

1.加強對粉塵作業環境的管理,減少粉塵給員工帶來的危害,保護工廠員工的身體健康。

2.加強防塵設備的檢查檢修與保養工作,確保作業時間內設備正常運轉,特制定本方案。

二、術語界定

本方案中所指的粉塵是指生產作業中產生的微塵,如煤、水泥粉塵、鋁粉塵等,此類物質對人體有較大危害,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塵肺病等。

三、粉塵作業的預防措施

(一)防塵工作的管理機構及職責

1.生產總監組織負責成立防塵工作領導小組,并擔任主要負責人。

2.其他組員包括生產總監、生產部、技術部、質檢部派出人員。主要負責制定工廠生產過程中的防塵規劃和防治粉塵的各項規章制度,并監督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

(二)加強對員工的管理

1.人力資源部定期組織員工參加防塵方面的培訓,加強員工防塵基礎知識,各生產車間主管負責配合。

2.員工上崗前應根據國家相關的規定對員工進行健康體檢,對患有職業禁忌癥、未成年員工、女員工不得安排其從事禁忌范圍的工作。

3.在職從事粉塵作業的員工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發現不適宜從事粉塵作業工作的必須及時調離。

4.對已確診為塵肺病的員工應及時調離原工作崗位,安排合理的治療或療養,患者的社會保險待遇,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三)定期對防塵工作進行檢查

1.定期對防塵系統進行維護和管理,使防塵系統處于完好、有效狀態。

2.定期檢測生產現場的粉塵濃度,保證生產現場的粉塵濃度符合國家標準規定的允許范圍之內。

3.定期對從事粉塵作業的在職員工進行健康檢查,發現不宜從事粉塵工作的員工,要及時調離。

4.各生產車間應指定專人負責本車間所用除塵設備的維護工作,保證除塵設備的正常、有效運行。

四、粉塵作業的改善措施

(一)不同條件下對粉塵物料的處理

1.對生產過程中易產生粉塵的物料的處理

(1)在工藝允許的條件下對這些物料進行濕化,即在物料的裝卸、搬運、研磨、篩選、混合等過程中進行加水濕化處理。

(2)對于不能進行濕化處理的物料,技術部應通力配合生產部,做好物料的密封化、管道化、機械化,以減少塵源的產生,改善粉塵作業環境。

2.對粉塵濃度比較大的生產現場的處理

定時用水沖洗地面、墻壁、建筑構件及允許水洗的設備外罩等地方,保持其處于濕潤的狀態,防止2次揚塵,并不間斷的進行通風除塵,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停止。

(二)加強防塵工作的管理

1.技術部應緊跟國內外的最新技術,不斷吸收、研制新技術,改革生產設備,改善粉塵作業環境。

2.技術部與產品研發部在設計新的項目時,應盡量避免采用危害較大的原材料或工藝路線。

3.工廠應對各生產現場的防塵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檢查與定期評比,按照人力資源部的相關規定進行獎勵與懲處。

(三)合理設置生產人員的工作地點

生產人員的工作地點或集中地點必須位于生產現場中通風良好和空氣較清潔的地方,易產生嚴重粉塵污染的工段應位于整條生產線的下風口。

(四)改進防塵技術

1.改革工藝設備和工藝操作的方法,采用新技術。

2.采用通風除塵設備,減少粉塵的產生,進一步改善粉塵環境。

3.在生產和工藝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優先考慮采用濕式作業,減少粉塵的產生和飛揚。

4.密閉塵源,使生產過程管道化、機械化、自動化,防止粉塵外逸,減輕勞動強度,達到防塵目的。

四、噪音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一、目的

加強對噪音作業環境的管理,改善噪音的作業環境,減少噪音對環境的污染和保護員工的身心健康。

二、術語界定

本制度中所指的噪音是指在生產中由于物體的沖撞、機器的轉動、電磁性振動、高壓氣流噴出或爆破等所產生高于聲壓界限60分貝以上的聲音。

三、對噪音聲源的控制措施

(一)對產生噪音的機電設備的控制

1.盡量減少各種機電設備的運行時間,用完后要立即關閉機電設備。

2.按照機電設備的養護要求,定期對其進行潤滑,更換易損件,緊固各個易松動的零部件。

3.在操作中嚴格遵守機電設備的操作規程,防止因錯誤的操作導致機電設備產生異常的噪音。

4.加強機電設備巡檢工作,遇有突發狀況要及時修理產生異常噪音的設備,縮短異常噪音的排放時間。

(二)對發出噪音的機械設備的控制

1.嚴格遵守機械設備的操作規范,防止因錯誤的操作導致機械設備產生異常噪音。

2.定期對機械設備的主要部件進行檢測和保養,保持其性能良好,確保排放噪音符合國家規定標準。

3.定期檢查機械設備的運行狀態,檢測其噪音,對于超過噪音排放標準的機械設備要及時采取措施減少噪音排放。

4.加強對機械設備的日常檢測工作,發現突發情況,及時修理出現異常的機械設備,縮短異常噪音的排放時間。

5.在生產過程中,生產部配合技術部注意改進工藝流程和工作程序,防止設備因長時間的運轉而產生噪音。

6.工廠在選購新設備時,必須對設備的噪音環節進行評估,選購設備的噪音排放應符合國家相關的排放標準,在同等條件下,應選購噪音排放小的設備。

四、對噪音傳播的控制措施

1.相關部門在購買、使用、改進各種噪音比較大的設備時,盡量選取自動化或密封化的設備,減少人工的操作,以減少噪音對員工身體的侵害。

2.生產中噪音排放比較大的機電、機械設備應盡量設置在離工作操縱點或人員集中點比較遠的地方。

3.對于無法遠距離布置的、排放噪音比較大的機電、機械設備,在生產中應在設備上安裝隔音機罩或設置隔音間,阻斷噪音的傳播途徑。

4.對有隔音間進行隔音的機電、機械設備,應做好隔音間的密封工作,隨時關閉隔音門與隔音窗,將噪音與生產人員隔離開來。

5.若因工作需要,生產人員必須到噪音比較大的地方進行操作,生產人員應佩戴好耳塞、耳罩、防聲帽等個人防護用品,否則后果由生產人員自負。

6.車間主管在安排工作時,應盡量減少相關人員在噪音環境中的暴露時間,以減輕噪音對身體的傷害。

工廠

五、輻射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一、實施目的

加強對輻射環境的管理,改善輻射作業環境,減輕輻射對生產人員的身體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二、術語界定

輻射作業主要是指輻射環境,包括因放射性輻射和電磁輻射所造成的輻射作業環境。

三、放射性輻射作業環境的改善措施

(一)加強作業前的準備工作

1.生產人員在從事有放射性輻射的工作前必須進行相關的培訓,掌握放射性輻射的基本知識與安全保護知識,經過考核成績合格者方可上崗。

2.質檢部門應每天派人檢測有放射性輻射現場的外照射劑量和空氣中、工作臺上的放射性強度,超過國家相關標準的應立即停工,采取有效措施直至達到國家的相關標準。

3.作業前應檢查現場放置的貨物,如果存在或有可能存在放射性輻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在放射性輻射的源頭設置屏蔽物,屏蔽物的厚度與材質以技術部提供的資料為準,禁止擅自變更。

(二)明確各類崗位的職責

1.工廠安全委員會需配合技術部將產生放射性輻射的設備盡量密封化、自動化,盡可能減少人工操作。

2.車間主任在安排生產時,應注意盡量保證員工在有放射性輻射的現場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3.生產人員在有放射性輻射的現場工作時盡量使用長柄工具,通過距離的增長來減少放射性輻射對身體的危害。

4.在放射性輻射現場從事生產的人員每天下班后必須徹底清理工作服及體表,否則不允許離開工廠。

(三)規范員工的清理工作

1.清理工作服的容器也要經常去污。

2.工作服盡量不要隔夜,應在當天去污。

3.清理工作服時的去污試劑必須使用工廠配好的,禁止隨意更換。

4.清理工作服時必須去專用的場地,嚴禁在專用場地之外進行去污。

5.在工作服的去污過程中要使用專一的容器,防止交叉感染和擴大感染。

6.員工在清理工作服時要在常溫下使用浸泡、沖刷、淋洗、擦洗等合理的去污方法。

7.進行體表去污時要選擇合適的洗滌劑,嚴禁使用乙醚、氯仿、三氯乙烯等有機溶劑和能夠促進皮膚吸收放射性物質的酸堿溶液、角質溶解劑、熱水等。一般可用軟毛刷刷洗,但注意不要損傷皮膚。

四、電磁性輻射作業環境的改善措施

(一)改進防輻射作業的技術

1.微波輻射的防護技術

建造金屬屏蔽室防止泄露或微波輻射,加大工廠輻射源與工作人員之間的距離,對于帶有微波輻射的設備必須加屏蔽罩后方可投入使用。

2.高頻輻射的屏蔽防護技術

在有電磁性輻射的生產現場中需要使用鐵、鋁、銅等材料建造金屬屏蔽室來屏蔽帶有輻射的源頭,將高頻電磁輻射的作業與影響局限在指定的空間范圍之內。

3.防護用具的采用

(1)作業環境如果帶電磁性輻射,員工應遠離工作場地,或佩戴微波防護服、防護面具和防護眼鏡等。

(2)不得不在電磁性輻射環境下作業的員工,應佩戴透視度足夠高、屏蔽效果好、重量輕,使用方便的用具進行操作。

(二)生產現場環境的改善

1.生產現場中使用電焊作業時,必須在車間單獨隔出來的電焊作業地點進行,防止紫外線的輻射給其他生產人員帶來傷害。

2.生產現場需要使用激光進行作業時,應設置專門的作業場所,作業場所的地面、墻壁、天花板、門窗等均應采用暗色不反光材料和毛玻璃,作業場所內部需要設置攝像頭或安全觀測孔,以便觀測。

六、非常溫作業環境改善方案

一、實施目的

為加強工廠對非常溫作業環境的管理,減小因溫度的不正常給生產人員帶來的傷害,特制定本方案。

二、術語界定

本方案中的非常溫作業環境主要包括高溫的作業環境與低溫的作業環境。

三、高溫作業環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護措施

1.改善作業環境和調整工作時間

(1)為員工建立冷氣休息室。

(2)合理安排員工勞動時間,在炎熱季節露天作業時,應合理調整休息時間,中午延長休息時間。

(3)在粉塵較大的生產現場應設置冷氣休息室,防止因溫度過高而給員工的身體造成損傷。

2.貫徹國家相關制度和完善工廠相關制度

(1)建立工作期間休息制度和在工作期間插入短暫休息的制度。

(2)切實貫徹有關防暑降溫的政策法令,并且加強宣傳教育,切實遵守高溫作業的安全規則與規定。

(3)生產部應配合技術部改進工藝流程與操作方法,不斷改善高溫作業條件,減少員工接觸高溫機率。

(二)綜合防護措施

1.高溫作業環境應在不影響工藝操作的情況下合理安排熱源,盡量疏散熱量。

2.在生產工藝或技術允許的情況下,應采用水隔熱或材料隔熱的方法隔絕熱源。

3.高溫的作業環境必須設置多個通風口或安裝工業電扇,以排出對流熱,降低車間的溫度。

4.降低車間溫度時,可以采用全面自然通風換氣的方式,給熱源安排排氣罩,減少熱源的排放。

5.在自然風不能達到降溫要求時,應設置機械通風,如電風扇、棚屋風扇、空氣沐浴和空氣調節等。

四、低溫作業環境的改善措施

(一)基本防護措施

低溫的生產現場都必須設立水暖或風暖的設施、設備。

(二)采用新鮮空氣的熱風采暖的情形

1.廠房內散發的粉塵(如鎂粉)與水接觸后會引起自燃或爆炸時。

2.廠房內散發有毒升華粉塵(如碘)和低熔點粉塵(如二硝基甲苯)。

3.所散發的一些氣體或粉塵等與散熱管道或散熱器表面接觸后引起自燃時。

(三)不能采用風暖的情形

1.廠房內的空氣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如毛類及破爛布等分選室)或含有害物質超過最高允許濃度和有極難聞的氣味時。

2.廠房內擁有大量粉塵時。

3.生產中散發大量的劇毒物質的廠房。

(四)取暖技術使用時應避免的事項

1.廠房取暖設施應與廠房存儲物保持一定距離,防止因熱輻射使得存儲物發生變化而造成事故。

2.采用水暖技術時,當管道通過可燃結構時,管道應與可燃結構保持不小于0.5厘米的距離或用非燃燒材料隔開。

3.在散發易燃、易爆物質的廠房,不宜采用蒸汽管道,而應該采用表面光滑的散熱器,并使得散熱器與墻壁、窗臺、地面等保持一定的距離,方便清掃。

4.在遇水后能形成燃燒、爆炸危險或引起電氣事故的廠房內,取暖所用熱管應采用焊接連接,并不得設置閥門等管件,如廠房設有散熱器也應采用焊連接。

5.低溫生產現場使用散熱器取暖時,散熱器的表面溫度不宜過高,一般保持在110℃即可。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36116
本文標題:安全管理:環境安全隱患改善要點及5大改善方案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