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對唐詩有什么影響?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繁榮是怎樣的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說到科舉制度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科舉制度是一種選拔人才的考核制度,在當地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不僅是古代,在現代依然有類似于科舉制度的選拔人才的手段,那就是高考,小編也是看到有不少的網友在問小編科舉制度對唐詩有什么樣的影響呢?促進了唐詩的發展又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科舉制度對唐詩有什么影響?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繁榮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時代,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背上幾句唐朝的詩歌,涌現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等一大批偉大的詩人。而唐朝能夠成為古詩的盛世,科舉制產生了非常的影響。

隋文帝雖然建立了雛形,但科舉制的體系確立與完善都是唐朝完成的,可以說科舉制度正式形成于唐代而非隋朝。根據史書記載,包括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在內,唐初科舉的科目約有五十多種。

不過由于各種原因,大概到了唐高宗時期,唐朝科舉的主要科目基本上就是進士和明經,其他科目逐漸都被廢除了。其中進士的考試內容主要是時務策和詩賦文章,而明經的考試內容則主要是時務策和經義。

科舉制度對唐詩有什么影響?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繁榮是怎樣的

因為詩賦文章的考試難度要大于經義的考試難度,當時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進士科逐漸發展成為唐朝科舉制中最重要的科目。唐高宗之后的很多宰相都是進士科出身,比如張柬之、宋璟等等。

正是因為進士科的考試難度大,考中之后的前途待遇要比其他科目好很多,所以唐朝的讀書人自然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也要考上進士。由于進士科的考試內容是詩賦,所以唐朝人讀書時自然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寫詩上。

科舉制度對唐詩有什么影響?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繁榮是怎樣的

由于讀書人都花力氣學習寫詩,在龐大的人數基礎上,大詩人出現的數量自然也就多了,因此唐朝才變成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時代。而以后朝代的科舉不再以詩歌為考試內容,這些朝代的詩歌也就很難達到唐朝的高度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閱讀: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624
本文標題:科舉制度對唐詩有什么影響?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繁榮是怎樣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