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極其重視禮節。在古代,人與人見面打招呼,行禮是很重要的,完全不同于現在,而且在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人見面,行禮的方式也是有所差別的。那么在宋代,人們見面應當如何行禮?君臣之間,官員之間,男女之間行禮又有什么樣的差別呢?
宋朝的君臣見面、平民見官、官與官之間、民與民之間、男與女之間,應該行什么禮呢?下面我們分別說說。
1、君臣見面之禮
在私下的場合,宋朝官員與皇帝見面,當行何禮,我傾向于認為,是行揖拜禮,而非跪拜禮。南宋人胡銓在《經筵玉音問答》中記錄了他與宋孝宗內廷花園徹夜長談的情景,其中寫道:“上握手謂予曰:‘昨夕之樂,愿卿勿忘。’予答曰:‘小臣當圖報陛下,且尚有侍宴之日。’于是侍上入內,至候春門,予揖退。”這里,臣對君的告別禮儀便為揖拜禮。
那么在朝堂之上呢?如果是大朝會(通常在元旦、冬至等重大節日舉行),自然是極盡繁文縟節,少不了臣向君跪拜的禮儀;但日常的常朝會,我傾向于認為:不需行跪拜之禮。理由是——據《宋史?禮志》,淳化三年,宋廷申舉常參禮儀,將“朝堂行私禮,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談笑喧嘩;入正衙門執笏不端;行立遲緩;至班列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言語微喧;穿班仗;出閣門不即就班;無故離位;廊下食;行坐失儀;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門出入;非公事入中書”等十五項行為列為失儀,“犯者奪俸一月”。由此看來,宋臣常參時似乎并不行跪拜禮。
2、平民遇到皇帝
老百姓見了皇帝,是不是一定要跪拜呢?從史料判斷,不一定要下跪。來看兩個例子:據宋人王明清《揮麈錄》,宋真宗西祀汾陰、途經泰山腳下被當地民眾圍觀:“大中祥符間,章圣祀汾陰,至泰山下,聚觀者幾數萬人,闐擁道路,警蹕不能進”。顯然,這并不是官方組織的跪迎,所以秩序非常混亂。《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也記錄了宋真宗的一次出巡:咸平四年(1001)八月,“上觀稼北郊,宴射于含芳園。都人望見乘輿,抃躍稱萬歲”。開封市民看到皇帝的乘輿,只是歡呼雀躍,而不是惶然跪倒。
3、官與官、民與民之間
至于官員、平民彼此之間的行禮,可以肯定地說,是行揖禮或叉手禮。這里列舉兩條證據:
其一,南宋覆滅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蒙元丞相博羅召見,文天祥只是“長揖”,通事(翻譯)命他“跪”,文天祥說:“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禮畢,可贅跪乎?”文天祥只揖不跪,因為跪并不是宋朝官員之間的禮儀。
其二,南宋時,宋朝官員樓鑰出使金國,發現被金人統治的汴京人在接待客人時兼用跪禮與揖禮:“或跪或喏”。樓鑰說,“跪者胡禮,喏者猶是中原禮數。”“喏”即問候語,通常跟揖禮、叉手禮相配合。可見依宋人禮儀,老百姓日常待人接物是不用跪禮的。
宋人之間相互問候,非常流行“叉手禮”。宋代的啟蒙類教材《訓蒙法》載,“小兒六歲入學,先數叉手:以左手緊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翻譯一下:行叉手禮時,兩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
叉手禮較揖禮為輕,揖禮又較跪拜禮為輕。我們從宋代的圖像史料還發現,宋朝大臣在私人場合,向皇后行叉手禮即可。南宋宮廷畫師繪畫的《女孝經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便繪有一個場景:皇后與皇帝、大臣見面,大臣行叉手禮。
4、男女之間的行禮
宋話本《錯斬崔寧》中有一處細節:“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獨行無伴,卻是往那里去的?’小娘子還了萬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權歇在此。’”可見,宋朝時,男子向女子行禮時,一般為揖禮;女子則還以“萬福”禮。所謂“萬福”禮,是指女性行禮時,雙手相交至胸腹間,微曲膝,低首,同時口念“萬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唐宋時期,女性不行跪拜禮。
總而言之,男人行叉手禮,女子行萬福禮,乃是宋朝最為常見的日常禮儀。
本文標題:宋朝人見面,相互之間會怎么行禮?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