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詩經樂府,還是唐詩宋詞,每一種都是屬于那個時段的特定產物,但卻又不僅僅只屬于那個年代。如歌一般的詞作,極其富有畫面感,又飽含著作者的情意,加之漢字的特殊性,我們完全可以讀懂數千年前古人想要表達出來的意思。今天,就來看一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每一個階段都值得被記住。
首先要說的,當然是古典詩歌的起源,《詩經》與《離騷》。《詩經》的歷史地位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多數為四言體,并且重章疊句,即不同段落之間的差別只在于個別字的更換。這一點,想想曾經背誦過的《關雎》《采薇》等也就明白了。《詩經》不僅年代久遠,而且作品之間相差的年份也非常大,從西周初期一直到春秋中葉,細算下來,竟然有四五百年。
《楚辭》顧名思義,產生在楚地的一種詩體,開創者自然就是憤而投江的屈原。楚辭的文體不再局限于四言,而是偏向于散文化,不僅如此,還有了主題,即題目。這一點《詩經》是沒有的,現在看到的題目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很多都取自詩歌的第一句話。楚辭影響頗廣,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都帶有楚辭的影子,只不過篇幅很小,沒有屈原那么長的篇幅,連寫出長篇敘事詩的白居易都比不過屈原。
接下來是樂府詩。“樂府”最初是兩漢時期的音樂機關,不僅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作譜成樂曲,還回到民間去收集不同的歌辭,除了考察民情,也是為了豐富樂府的詩歌。我們所接觸過的,不乏敘事作品,比如記敘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孔雀東南飛》,演繹成戲曲作品的《木蘭詩》。除此之外,曹操、鮑照、白居易也都模仿過樂府詩體,創作出了流傳千古的優秀作品。
文人古詩。這些就是唐詩的基礎了,自漢代開始,文人除了樂府詩,還會進行五言詩的創作,后來發展出了七言詩。只不過這時候的詩并沒有唐詩那么高的對對仗、句數的要求,押韻即可。五言詩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三國的三曹、建安年間的建安七子、阮籍、陶淵明等人都是古體詩的代表人物。
接下來就是詩歌的巔峰了。唐詩,如上所說,除了押韻,還在句數、對仗工整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只不過這些細致的分別,外行人看不出來,只覺得讀起來順口押韻,就算要背也沒有很難。而且,小時候接觸詩歌,首先接觸的就是唐詩里面那些格式簡單的作品,比如《靜夜思》《登鸛雀樓》。而且,唐詩的發展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內容和氣象,并且根據風格形成不同的流派。
宋詞。其實詞在唐代已經產生,只不過在宋代發揚光大。宋詞每一首基本上都有一個固定的詞牌名,因為詞在當時是需要唱出來的,詞牌名就等同于給整首詞定下了樂調,就好比現在很多人熱衷于用已經有的歌曲的伴奏,配上不同于原唱的歌詞一樣。而跟在詞牌名后面的,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是詞牌名,“赤壁懷古”才是題目,也是一首詞的核心。
元曲。元曲是金元時期,誕生在北方民間和外族音樂基礎之上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它與宋詞有著相似之處,即需要曲牌名加題目的形式,但是內容、韻律、音調方面卻有著不同,相比較而言,宋詞是文人,元曲就是大眾了。
古典詩歌的發展歷史,這一點點篇幅是完全沒有辦法講清楚的,只能梳理一下大概,這數千年的積淀,又豈是紙上那些簡單的介紹能講得明白的?
本文標題:古典詩歌的發展歷史,每一階段都值得銘記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