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每一次戰役最終的勝負都決定歷史的走向,所以雙方誰也不敢怠慢。當然最自信的肯定還是曹操,畢竟當時他還是最強的。所以對劉備和孫權來說就需要抓住萬世一時的機會,才有可能占據上風。所以萬世一時這個成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會為大家介紹到,而且關于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典故也很有意思,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朱桓傳》,時間是在東吳黃武七年(公元228年),主人公為朱桓。原文如下:
黃武七年,鄱陽太守周魴譎誘魏大司馬曹休,休將步騎十萬至皖城以迎魴。時陸遜為元帥,全琮與桓為左右督,各督三萬人擊休。休知見欺,當引軍還,自負眾盛,邀于一戰。桓進計曰:“休本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也。今戰必敗,敗必走,走當由夾石、掛車,此兩道皆險阨,若以萬兵柴路,則彼眾可盡,而休可生虜,臣請將所部以斷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勝長驅,進取壽春,割有淮南,以規許、洛,此萬世一時,不可失也。”權先與陸遜議,遜以為不可,故計不施行。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東吳黃武七年(公元228年),鄱陽太守周舫詐降以引誘曹魏大司馬曹休上當。曹休率領步騎共十萬大軍前往皖城迎接周舫投降。當時,陸遜是東吳軍隊的統帥,全琮和朱桓為左右都督,各率領三萬人馬抗擊曹休。曹休知道自己上當后,本應當馬上回撤,但他仰仗人多勢眾,卻想利用這個機會與東吳軍隊決一死戰。
朱桓對孫權建議說:“曹休只不過因為是曹操的親屬才被委以重任,并非智勇雙全的名將。這一仗他注定失敗。一旦戰敗,從曹休一定會從夾石、掛車方向逃竄。此地地勢險要,道路崎嶇難行。如果事先在此地埋伏一萬精兵切斷曹軍的退路,曹休將全軍覆沒。我請求率領自己的軍隊切斷夾石和掛車。如果得到上天的眷顧,我可以親自抓獲曹休先給主公您。此后我軍可乘勝追擊,長驅直入攻入魏國,進取壽春,占領淮南以謀取許昌和洛陽,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可錯過。”
孫權就朱桓的意見詢問陸遜,陸遜認為不可,所以朱桓的計謀并沒有得以實施。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朱桓口中的“萬世一時”,意為經過很多年才會出現的一次機會,比喻機會難得。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司馬遷《史記?吳王濞列傳》中的“慧星出,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圣人之所起也。”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東吳黃武七年的石亭之戰前夕。曹魏大司馬曹休中了東吳鄱陽太守的詐降之計,率領十萬大軍進入石亭地區,途中遭到東吳軍隊的反擊。直到此時,曹休才發現上當。但他并沒有采用撤軍的正確做法,而是想利用兵力的優勢與東吳軍隊決戰。此時,朱桓提出建議,要求在夾石、掛車一帶設伏,全殲敵軍。不過,這個建議遭到陸遜的拒絕。
等到這都打響后,曹軍戰敗,果然向朱桓戰前所指出的夾石、掛車一帶撤退。此時陸遜亡羊補牢,派出一部搶占該地,將曹休的十萬大軍合圍。如果不是魏明帝曹睿及時派賈逵前來增援,曹休的十萬大軍必將被東吳軍隊全殲。由此可見,朱桓還是有先見之明的,其分析、判斷能力絲毫不亞于東吳主帥陸遜。
本文標題:萬世一時是什么意思?萬世一時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