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集之眾典故出處介紹 烏集之眾是什么意思?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其實烏集之眾跟烏合之眾是意思差不多的成語,就只有“集”跟“合”這兩字的差別。但是背后的故事就離我們非常遙遠了,因為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一件事。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雖然自己創造了很多成語,但有些也是之前就有過記載的,只是到后來大家會把很多意思相似的成語給挑選出來,用一個就行。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烏集之眾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烏集之眾典故出處介紹 烏集之眾是什么意思?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虞翻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之前,主人公名叫虞翻。原文如下:

策好馳騁游獵,翻諫曰:“明府用烏集之眾,驅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雖漢高帝不及也。至于輕出微行,從官不暇嚴,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則不威,故白龍魚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劉季害之,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時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諶草創之計,是以行耳。”

烏集之眾典故出處介紹 烏集之眾是什么意思?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策喜歡騎馬打獵,虞翻勸諫道:“你使用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指揮前來歸順的散兵游勇,卻都能得到他們的誓死效忠,這方面連漢高祖劉邦都比不上您。但您喜歡穿著普通的服裝隨意地到處打獵外出,隨從官吏來不及做好作戰準備,士卒們也也常常以此為苦。所謂統治眾人的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因此白龍化成魚后,被一個名叫豫且的人射傷了眼睛;白蛇跑到人間,結果被漢高祖用劍殺死。希望您能在這件事情上特別留意。”孫策回答道:“您的話很對。不過我經常要思考問題,規規矩矩地呆在房中覺得困頓,想學裨湛那樣到野外去思考,所以才會出門走走。”

烏集之眾典故出處介紹 烏集之眾是什么意思?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虞翻口中的“烏集之眾”,意為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這也是由虞翻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孫策喜歡隨意外出打獵,這引起虞翻的警覺,他認為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危險,故此出言進行勸諫。不過,孫策卻毫不在意,隨便找了個理由搪塞。對此,虞翻也無可奈何,只得任由孫策隨性而為。

烏集之眾典故出處介紹 烏集之眾是什么意思?

不久之后,孫策的這個愛好不僅在江東地區人人皆知,而且傳遍了中原地區。曹操的謀士郭嘉就曾經這樣說過:“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見《三國志?郭嘉傳》)

果然,到了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孫策殺害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通過孫策的這個愛好輕而易舉地進行了刺殺行動,知道孫策身負重傷,數月之后不治身亡。也不知孫策在臨終之際會不會對自己當初沒有聽從虞翻的勸告而感到后悔。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719
本文標題:烏集之眾典故出處介紹 烏集之眾是什么意思?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