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在旦夕是我們現在非常常用的一個成語,不過你知道這個成語的典故是怎么來的么?其實危在旦夕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過,而且還是一位三國時期的人物發明的。其實整個三國時期有很多成語直到現在都還為我們所用,中間也是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的進化,把有些重復意思的成語就給淘汰掉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危在旦夕的典故介紹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太史慈傳》,時間為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相關人物為太史慈和劉備。原文如下:
(太史慈)遂到平原,說備曰:“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讬於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賊聞兵至,解圍散走。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太史慈于是來到平原,對劉備表示:“我太史慈不過是東萊的一個粗人,與北海相孔融既非親戚也非同鄉,只是因為相互尊重彼此的名氣、志向,有分擔災禍和共濟患難的情誼。現在管亥作亂,孔北海受到圍攻,孤軍無援,危險就在眼前。因為您素有仁義之名,能救助他人于危難,故此孔北海伸長了脖子等待您,并派我沖破重重圍困向您求救,希望您能施以援手!”劉備動情地表示:“原來孔北海還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我劉備啊!”于是派出三千精兵歲太史慈一起前往北海。賊兵聽說援軍將至,便放棄了對北海的圍困。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太史慈口中的“危在旦夕”,意為危險就在眼前。這也是由太史慈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劉備本是幽州涿郡的一位草根。早年闖蕩中原,但屢遭挫折,不是差點死于叛軍之后,就是遭到朝廷的通緝,真可謂舉步維艱。直到他投靠了昔日同窗公孫瓚之后,境遇才得到了極大的改觀。公孫瓚讓他擔任平原相。在此期間,劉備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在平原境內穩定局勢、發展生產,贏得百姓的擁戴。第二件大事便是率部前往北海去援救孔融。
孔融在當時雖然與劉備職務相當,僅僅是封國中的一名國相,但他卻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在全國享有盛譽。故此,當劉備得知連孔融這位的大名士對自己贊賞有加時非常激動,二話不說就派兵救援。經過此次事件后,劉備的名氣在中原變得廣為流傳。這也為他后來得到陶謙、袁紹的關注并順利地成為徐州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史慈也算是幫了劉備的大忙。
本文標題:危在旦夕典故出處介紹 危在旦夕釋義解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