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許多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至今仍然在沿襲。端午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紀念屈原、吃粽子、賽龍舟之外,小時候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插上一束草藥,后來才知道原來插的是菖蒲和艾草,但是許多人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解答端午為何要在門上插菖蒲和艾草吧。
相傳西晉蘇州太守鄧攸為官清正,深受百姓愛戴。后來西晉出現八王叛亂,戰禍不斷,蘇州失守,百姓四散逃離。由于衙役早已解散,鄧攸只得自己肩挑幼子和失去雙親的侄子,開始了逃難的征程。逃到泗水河邊時,遇到亂兵追趕。情急之下,鄧攸將兒子丟棄路邊,帶著侄子繼續往南逃。
后石勒帶兵追到,石勒舉刀要殺鄧攸,鄧攸對石勒講了一路逃難的經歷,求石勒只殺他夫妻兩個,留侄子一條性命。石勒聽了鄧攸放棄親生兒子保全侄子的舉動,大為感動。于是決定放過鄧攸,又怕他們再遭他人追殺,石勒就在路旁采了菖蒲和艾葉,插在他們身上,并傳令:“凡遇到身上插菖蒲、艾葉的人,是仁義之人,不準傷害!”
五月初五,鄧攸等人到達福建寧化,那里聚集了很多逃難的百姓。看到追兵將至,無數當地百姓也將成為冤魂,鄧攸想起了石勒所傳的軍令,就讓大家都在門上插了菖蒲、艾葉。叛軍追到寧化,見家家戶戶都插著菖蒲、艾葉,心中疑惑,但軍令如山,不敢隨便殺人,就轉到其他地方去了。這些老百姓后來輾轉閩南、臺灣一帶,為感激鄧攸的恩德,就在端午節這天在門前插菖蒲、艾葉以作紀念。這個凄涼而美麗的故事,向世人展現了一種無私的人間大愛。
傳說歸傳說,端午節門前掛艾葉、菖蒲,究竟是什么道理?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味藥的作用。中藥學中艾葉屬于止血藥,有溫經止血、安胎、散寒止痛等作用;菖蒲是水菖蒲,作用為化濕、開竅、祛痰、解毒殺蟲等。這些功效主要通過內服、外用起作用,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古人想通過端午節在門前掛艾葉、菖蒲,起到辟邪防病的作用,表達一種向往健康的愿望。五月在俗信中被認定為惡月,也稱“毒月”,從科學的觀點來解釋,是指此時氣溫迅速升高,天氣暑熱,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極易生病。為了應付惡月,安度暑日,民間便在端午這天,選吃一些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并采集一些草藥懸掛、佩戴或服用,以此防病。佩戴艾葉做的香囊也有辟邪防病的效果。
本文標題:端午節為什么要門上插菖蒲和艾草?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