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心易慮典故出處介紹 變心易慮釋義解讀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孫策死后把東吳交給孫權來打理,沒想到在孫權的帶領下東吳日益壯大,成為了三國中唯一能和曹魏抗衡的國家。其實很多人都對孫權的評價很高,認為孫權是曹操還有劉備中情商最高的人,東吳始終沒有出現過什么大的內斗這方面孫權是做的很好的。而且孫權也是一位能放下自己身段的人,這次講的成語變心易慮背后就有這么一個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變心易慮典故出處介紹 變心易慮釋義解讀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張昭傳》,時間大約是在孫權稱帝后的黃龍元年(公元229年)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之間。這個故事其實是吳大帝孫權與江東老臣張昭之間的一次談話。先來看看原文:

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后蜀使來,稱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權嘆曰:“使張公在坐,彼不折則廢,安復自夸乎?”

明日,遣中使勞問,因請見昭。昭避席謝,權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以思盡臣節,以報厚恩,使泯沒之后,有可稱述,而意慮淺短,違逆盛旨,自分幽淪,長棄溝壑,不圖復蒙引見,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權辭謝焉。

變心易慮典故出處介紹 變心易慮釋義解讀

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張昭每次上朝,言辭氣概雄壯嚴厲,神色大義凜然。他曾經因為直言不諱不合孫權的心意,孫權有一段時間禁止他參加朝會。后來蜀漢使者來到東吳,炫耀蜀漢的德澤美好,東吳群臣卻無人能夠應對,。孫權嘆息地表示:“如果張昭在場,即使蜀漢使者不被折服,也一定會垂頭喪氣,哪會像現在這樣自賣自夸!”

第二天,孫權先派人前去探望,隨后自己來到張昭府中。看到孫權到來,張昭離開坐席向孫權謝罪,孫權跪坐阻止。等雙方坐定之后,張昭抬頭對孫權說道:“從前太后、桓王不是把老臣托付給陛下,而是將陛下托付給老臣,因此我盡節效忠,以報厚恩,即使死了也足以讓后人稱道。可惜我思慮短淺,違背了陛下的旨意,自以為從此沉淪直到老死,再也得不到陛下的信任。沒想到又蒙陛下召見,可以繼續侍奉左右。不過我內心是想為國家做事,盡忠報國,死而后已。如果想改變我的初衷,以討好取悅他們而獲得榮華富貴,這是我做不到的。”孫權聽罷,隨即向張昭道歉。

變心易慮典故出處介紹 變心易慮釋義解讀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張昭話中的“變心易慮”,意為改變心意,違背初衷。這句成語的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四海之內,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張昭本是江淮名士,不僅為孫策占據江東立過大功,在孫權掌權之初也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孫權年紀的增長,對于這位老臣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對張昭的直言不諱非常不滿。

變心易慮典故出處介紹 變心易慮釋義解讀

張昭也有個弱點,總是將孫權當孩子,喜歡倚老賣老,喜歡用孫權的母親和哥哥對自己的信任和重視來教訓孫權,這更讓孫權難以忍受。故此,有一段時間孫權對張昭都非常的冷淡,甚至當中譏諷。而張昭也不愿受辱,干脆辭職退休,從此遠離孫權,想過幾天清靜日子。但蜀漢使者的出現,令孫權意識到張昭的作用,于是便上門拜訪,一則想讓張昭發揮余熱,二來又想讓張昭俯首帖耳。

沒想到張昭根本不吃孫權這一套,老調重彈,不僅再度提起孫權的母親和哥哥,又以“變心易慮”提醒孫權自己不會發生任何的改變。因為有事相求,這一次孫權只好忍了,向張昭道歉,不過心里卻非常不滿。沒過多久,雙方再度出現矛盾,結果鬧出了孫權命人用土封住張昭家門的大笑話。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733
本文標題:變心易慮典故出處介紹 變心易慮釋義解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