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風破膽典故出處介紹 望風破膽是什么意思?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曹操統一北方后也是最意氣風發的時候,當時曹操已經算是天下最強,所以他身邊時刻有人提醒曹操趁熱打鐵趕緊把漢中也給拿下算了。但是曹操好像并不急于進攻,而是打起了拖延戰,反正吳蜀也不敢貿然進攻自己,如果他們兩個聯手那勝負也是不好說。這次要講的成語望風破膽的典故就和這些事件有關,具體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望風破膽典故出處介紹 望風破膽是什么意思?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劉曄傳》,時間是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主人公是劉曄。原文如下:

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太祖不從,大軍遂還。曄自漢中還,為行軍長史,兼領軍。

望風破膽典故出處介紹 望風破膽是什么意思?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曄進言說:“明公(曹操)當年以五千步兵起家,誅殺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已經統一了十分之八,威震天下,勢力之強盛連海外都為之懾服。如今您攻克漢中,蜀人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驚恐,失去守衛城池的信心和膽量,趁著這個有利時機向蜀中進發,蜀地可不戰而勝。

望風破膽典故出處介紹 望風破膽是什么意思?

劉備本是一代豪杰,雖有謀略但行動遲緩,他占據蜀地的時日尚短,民心尚未完全依附。現在您攻破漢中,蜀人震驚惶恐,劉備的根基更加不穩。以明公您的英明神武,趁著蜀人氣勢傾倒之際出兵,必將戰無不勝。如果不利用這個機會發動進攻,劉備任用精于治國的諸葛亮為相,再讓勇冠三軍的關羽和張飛統率三軍,蜀地民心穩定,然后再扼守險要之地,我們就再無機會了。現在如果不進攻蜀地,必定成為日后的大患。”

望風破膽典故出處介紹 望風破膽是什么意思?

曹操并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率領大軍返回中原。劉曄從漢中回到中原后,被任命為行軍長史,兼領軍。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劉曄口中的“望風破膽”,意為遠地看見對方的威勢,就把膽嚇破了。比喻軍隊毫無斗志,完全被敵方的氣勢所嚇倒。這也是由劉曄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望風破膽典故出處介紹 望風破膽是什么意思?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曹操打敗張魯并占領漢中之后。謀士劉曄建議曹操乘勝追擊,向剛剛被劉備占據的益州地區發動進攻。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也是曹魏集團奪取益州的最佳時機。可惜曹操并沒有聽從劉曄這一正確主張,率主力返回中原,將夏侯淵留在漢中鎮守,最終也導致了漢中失守、夏侯淵被殺的悲劇。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737
本文標題:望風破膽典故出處介紹 望風破膽是什么意思?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