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信紙這么美,難怪能寫出那么動人的情書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說到古人的信紙這件事情也還是很有說法的,因為歷史悠久所以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反而就變成了藝術品了,那么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古人的信紙到底有多么的美吧,還有動人的情書這件事情,感興趣的別錯過了!

中國人對信,總有一股非常詩意的想象,“魚傳尺素”,“鴻雁傳書”,是多美的情景啊!這些被鯉魚和鴻雁傳送的文字,當然也讓千百年后的我們如在其境,感動不已。

古人的信紙這么美,難怪能寫出那么動人的情書

說到信,古人的信紙是怎樣的呢?像我們在影視劇當中經常見到的那種打好墨欄的宣紙那樣?那樣的信紙應該是經常被用到的,但文人還有更精致的信紙。他們將一些花鳥、人物、山水甚至器物繪畫或刻印在宣紙上,使之成為具有獨特審美的信箋。

古人的信紙這么美,難怪能寫出那么動人的情書

箋紙起源于南北朝,唐朝女詩人薛濤自制一種適合寫詩的繪有花紋的箋紙,被稱作薛濤箋,流行于當時。據說薛濤箋有十種顏色,分別是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殘云。其中,紅色最受時人歡迎。

此后,箋紙更為風行,很多人還著意搜羅這些箋紙,將它們編排起來,形成箋譜。

古人的信紙這么美,難怪能寫出那么動人的情書

明代時發明了多色套印技術,饾版、拱花技術,這些技術運用到信箋之上,使其更為精致,風雅。

箋譜中的藝術珍品要數《蘿軒變古箋譜》了!《蘿軒變古箋譜》由明代吳發祥刻印,分上下兩冊,現存于上海博物館,是海內孤本(世界僅此一套)。它運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饾版和拱花技術,藝術成就最高,也是中國印刷出版史上的重要作品。

古人的信紙這么美,難怪能寫出那么動人的情書

饾版,就是將不同的色塊、先后順序等分別制成印版,固定在準確的位置上,逐色套印;拱花是一種不著墨印刷刻板的方法,由凹凸的兩面組成,使板面上拱起花紋。饾版的運用,讓版面色彩更為豐富;拱花則讓箋紙更為立體,表現水波紋等更為生動。兩種技藝的成熟運用,讓《蘿軒變古箋譜》精美絕倫。

古人的信紙這么美,難怪能寫出那么動人的情書

《蘿軒變古箋譜》雖久負盛名,但流傳太少。它在1963年才被發現于嘉興,此前,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在《蘿軒變古箋譜》重見天日之前,另一部明代刻印的箋譜《十竹齋箋譜》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箋譜,頗受歡迎。

古人的信紙這么美,難怪能寫出那么動人的情書

魯迅先生也很喜歡箋紙,他曾和著名的藏書家鄭振鐸先生聯手收集箋紙,編寫出版了著名的《北平箋譜》。

這些箋譜中的信箋畫面素雅,意蘊生動,情趣盎然。用這樣的箋紙來寫信,當然得提前構思,組織好語言,用心謄抄,才不辜負這些箋紙啊!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739
本文標題:古人的信紙這么美,難怪能寫出那么動人的情書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