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臺詞說“午時三刻”這一時間點,那“午時三刻”到底是指什么時候呢?其實古代的一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時間是差不多的,古代一刻差不多是14分鐘,到了清朝弄了一個整數15分鐘,所以一刻鐘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午時當然也比較好理解,就是中午的時候,具體時間一起來看看吧。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指漏壺;刻,指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于是專門制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后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于是在漏壺上再加一只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入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三更半夜、午時三刻,你知道是現在的幾點嗎?
在古代,一天被劃為12個時辰,也就是說一個時辰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兩小時。
按地支排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這12時辰又劃為100刻。“時”和“刻”的換算比較麻煩,就是每個時辰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時”就是指一天的中午11點至13點之間,加上三刻,就是將近正午12點,如果要算精確一點,午時三刻就是中午11時43分12秒。
為什么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并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那么“午時三刻”到底是什么時候?
這個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央,照下來地面上的陰影最短的時候。別說是中國古代,就是現代很多農村地區,還有人認為死人是“陰事”,若處理不當,死者的鬼魂就會留在陽間糾纏活人。
而正午時刻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陽氣可以壓制和祛散陰氣。為了不讓死刑犯的鬼魂出來作祟,所以要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
其實,斬刑也是分輕重的。如果主審官宣布一個犯人將在午時三刻斬首,那說明他認為,這個人實在是十惡不赦,連做鬼的權利都沒有。
因為民間傳說午時三刻開斬,被斬人陰氣即時消散,做鬼都沒機會。
還有另一層用意,就是午時三刻的時候,人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這個時候砍頭,犯人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如此看來,似乎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一絲人道主義。
本文標題:古代午時三刻指的是什么時候?一刻是多長時間?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