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給我們的感覺似乎一直都是非常順利,從出仕到最后病逝都是自帶光環的人,如果說三國里被神化最高的人可能就是諸葛亮了。但是在正史中,諸葛亮并不是一開始就非常受劉備重視,也是從各種小事開始做起,畢竟劉備的起點也沒曹操和孫權那么高。對于諸葛亮來說也是心中抱負滿滿,想要上位的人,所以對于一些傳統的東西就需要有人出來改造反省了。
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來敏傳》注引《諸葛亮集》,發生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涉及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來敏。原文如下:
昔成都初定,議者以為來敏亂群,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后劉子初選以為太子家令,先帝不悅而不忍拒也。后主既位,吾闇于知人,遂復擢為將軍祭酒,違議者之審見,背先帝所疏外,自謂能以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當年先帝平定益州之時,就有不少評議者認為來敏在眾人中制造混亂。不過由于當時局勢未穩,先帝也就寬恕了他,只是采取了不禮聘、不錄用的方式。后來劉巴提議由來敏擔任太子家令,先帝雖不高興,但也沒有狠心拒絕。
之后我主(劉禪)繼位,我沒有知人之明,就又將來敏提拔為輔軍將軍和軍祭酒,不但忽視了評議者的正確意見,也違背了當初先帝疏遠他的初衷。我自以為能以敦促、勸勉的方式令其改過自新,能用正確的道理來進行勸導,但事實證明此舉毫無作用。如今我只好上表撤銷他的所有職務,令其在家中自我反省。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所說的“閉門思愆”,意思與成語“閉門思過”一樣,都是關上門自我反省的意思。這個成語也是諸葛亮首創。
來敏是何許人也?此人稱得上是名門之后,其先祖是東漢開國名將來歙,其父來艷曾經擔任過朝廷的司空,來敏與當時的益州牧劉璋也是親戚。除了家世顯赫之外,來敏本人也很有學問,其本傳中稱他“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稱得上是位名士。
來敏這個人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經常口出狂言,妄議朝政,故此數次被罷免。諸葛亮的這篇《罷來敏教》便是將來敏的失誤公諸于世,以儆效尤。
不過,雖然是譴責來敏,但諸葛亮在文中也對自己的缺陷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這便是文中提到的“闇于知人”和“背先帝所疏外”,來敏只不過是諸葛亮用人失誤的例子之一,他看錯的又何止來敏一人,廖立、馬謖都是諸葛亮力薦和重用之人,但結果一個不顧城池安危獨自逃跑,一個剛愎自用丟了街亭。究其緣由,都是諸葛亮“闇于知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說到識人,劉備比諸葛亮就高明的多了。
本文標題:閉門思愆典故出處介紹 閉門思愆是什么意思?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