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義征伐是什么意思?扶義征伐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荀彧是曹操早期最信任的人,也是協助曹操挾持漢獻帝的人。有人認為荀彧實際上是一位非常糾結的人,自己一心向漢但又幫助曹操抵漢,最后因為不忍看到曹操奪權也是選擇了自殺。不過早期曹操能夠統一北方,荀彧還是最大的功臣之一,這次為大家講解的成語扶義征伐背景也是荀彧和曹操之間的故事,趕快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扶義征伐是什么意思?扶義征伐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荀彧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主人公是荀彧。原文如下: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茍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扶義征伐是什么意思?扶義征伐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荀彧說:“縱觀古代成功與失敗的人,果真有才略的,雖然弱小也必然變得強大。如果不是這塊料,雖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與項羽的故事,足以證明這一點。現在同明公您爭奪天下的人,就只有袁紹了。袁紹外表看似寬厚,但內心諸多忌刻,任用人才但又懷疑他們的忠心。曹公您賢明豁達不拘一格,用人各得其所,這是在器量上勝過他。

袁紹遇事遲疑,顧慮多,缺少決斷,缺點在于不會隨機應變,往往失去機會;明公您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因事制宜,這還少謀略上勝過他。袁紹統率軍隊寬柔緩和,沒有統一的法令,士卒雖然人數眾多,其實很難運用,明公您法令明確,賞賜和刑罰都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士兵雖然少,但都拼命作戰,這是在武力上勝過他。

扶義征伐是什么意思?扶義征伐典故出處介紹

袁紹憑借祖先累世的資歷,悠閑從容,假裝有智慧,以此沽名釣譽,所以那些僅有虛名但卻沒什么本事的人大多依附他。明公您用至誠的仁義來對待別人,注重誠心而不看重虛名,立身行事謹慎簡約,從不吝惜對有功者的賞賜,所以天下那些忠誠事主、注重實效的人全都愿意為您所用,這是在道德上勝過他。您擁有這四勝的條件,再加上輔助天子,依靠正義討伐逆賊,誰敢不順從?袁紹的兵勢雖然強大,但又有什么作為呢?”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荀彧口中的“扶義征伐”,意為倚仗正義討伐不擁護朝廷的人。該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秦既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

扶義征伐是什么意思?扶義征伐典故出處介紹

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是在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前兩年,當時曹操不僅實力遠不及袁紹,且在東部、南部都有隱患,對于能否戰勝曹操毫無把握。此時,荀彧提出著名的“四勝論”,預測了戰爭的最終結局。不過,在曹操接連擊敗呂布和劉備、收降張繡,解除了后顧之憂直接面對袁紹之時,心里依然沒底。由此也可以看出,當年的袁紹實力有多么的強大。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791
本文標題:扶義征伐是什么意思?扶義征伐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