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我們應該都聽過。但是“孝”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華兒女盡孝已經履行了上千年,也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那久病床前無孝子真的有道理么?可能還是跟時代有關系,如果是為了照顧自己的父母放棄自己的一切正常生活,那對自己來說肯定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選擇,但是“孝”字擺在這里你也沒有辦法。但時間長了,一旦人失去耐心可能這個“孝”也就守不住了,所以才會有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一說話。那到底能不能久病床前亦有孝子呢?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就提到孝,那究竟什么是孝呢?從字形上看,孝字是個會意字,“老”與“子”合起來就構成孝。所謂的“老”是長輩、上一代人,“子”是晚輩、下一代人,晚輩與長輩,下一代與上一代,大家密不可分,融為一體,就成了孝。
上一代生養子女,是家庭也是民族的一種傳承,到老了由年輕的子女在下背負老人報答恩情,這既是一種責任也是必須的擔當,如此上下和諧就是完美的孝。
如何盡孝?《論語·為政》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報答父母養育深恩的最重要一點就是要有一顆恭敬的心,要有一顆愛心。孔子把孝養父母與犬馬聯系起來。犬馬也可以為人類服務,如果子女侍奉父母時沒有一顆愛心在里面,那么和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顯然,無心的孝就不是孝,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論語·為政》篇又記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顏悅色的心情最難能可貴。人們的心情表現為臉色,臉色決定于心。子女對于父母有深切的愛和篤定的孝心,才會在日復一日的侍奉當中和顏悅色。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來注重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在家孝順父母是第一位的孝,無論你職務高低和事業成就的大小,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養育之恩永遠也報答不完。
但是,談到盡孝,又何嘗容易!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子女能夠給予父母的愛永遠趕不上父母對子女的愛。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這樣解釋道:“以個人而言的話,所謂的孝就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著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待父母就是孝了。”
那么父母久病床前,有沒有孝子做到不厭其煩的侍候,奉獻自己的孝心呢?還真有,而且此人還是官中的極品——皇帝。
漢文帝劉恒是漢代第三任皇帝,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早年封為代王,封地在晉陽。劉恒的母親薄姬(劉恒稱帝之后被奉為太后)因為在宮中不受寵,從而免遭呂后的毒手,后來跟隨自己的兒子來到了晉陽。
劉恒從小就信奉孝道,與自己的母親感情深厚。薄太后身體不好,到了晉陽后常常患病,曾經連續三年臥床不起。劉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每天除了上朝處理王國事務,就是衣不解帶地伺候在母親的床前。
凡是母親需要吃的草藥、喝的湯藥,劉恒都要先親自嘗過才可以給母親服用。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劉恒顏色不改,一如既往地守候在母親身邊。經過他的悉心照料,薄太后的身體終于康復,恢復了自理能力。
當了皇帝的劉恒一如既往地照顧自己的母親。晚年因為生病,劉恒早于自己的母親而亡。在彌留之際,劉恒對自己即將病逝不能繼續盡孝母親的“不孝行為”深感慚愧,他囑咐自己的妻兒一定要幫自己好好照看母親。
漢文帝的言行告訴我們,子女孝順父母長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生命的全部過程。孝順的核心秘訣,就是南懷瑾先生所說的“以同樣的心情對待父母”。用自己的愛心來回報父母愛的付出,就不會覺得失去自理能力的父母是累贅了。
若人人都可以孝敬自己的父母,則全天下的父母都會得到幸福,由家庭的小孝到社會的大孝,則社會和諧自然到來。
本文標題: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什么意思?久病床前真的無孝子么?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