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以仁義著稱,可能劉備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高的成就就是因為他有情有義。像劉備這樣的出身,在門閥制度的背景下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因為大家都會去投靠更加可靠的國家,而劉備最后卻憑借自己的人格闖出了一片天。當然,這不是要吹劉備,這次要為大家講的成語含蓼問疾就是要夸劉備的人說出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含蓼問疾的意思,還有典故出處,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習鑿齒的評論,所涉及的故事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要人物是劉備。原文如下: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先主劉備顛沛流離歷經艱險,但非常講究忠信禮義,雖然形勢緊迫危險,但所說的話卻不失道義。緬懷劉表對自己的恩義,其情感動三軍。傾心相隨的士人們,也愿意與劉備一起同甘共苦,看他獲得擁戴的原因,又豈止是安撫軍民,跟百姓同甘共苦。他最終能成就大業,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習鑿齒所說的“含蓼問疾”,意為安撫軍民,跟百姓同甘共苦。這也是東晉史學家首創的一句成語。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故事的歷史背景。時值曹操發動荊州之戰期間,荊州牧劉表之子劉琮投降。劉備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從樊城撤出,一路南下,趕往江陵。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比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余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故此,習鑿齒才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其實這個故事就是后所熟知的“攜民渡江”。
劉備“攜民渡江”究竟是保護百姓撤退還是裹挾百姓掩護自己呢?這個問題曾引發過很大的爭議。其實,這個問題是一目了然的。劉備南撤時,荊州百姓是自動加入南撤行列的,并非劉備有意而為的。十余萬百姓隨行,拖住的是劉備的行軍速度,最終導致他在長坂地區被曹軍追上。如此裹挾百姓的做法是不是太愚蠢了?劉備此舉的真正目的,正如《三國志·先主傳》中劉備自己所說的:“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他是舍不得荊州的百姓!
本文標題:含蓼問疾什么意思?含蓼問疾典故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