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不虛發典故出處 箭不虛發釋義解讀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弓箭是古代打仗最有威脅的武器。在三國時期,很多知名的將領都是死于箭傷,畢竟當時醫療技術有限,沒辦法治療好所有的傷病。所以大家都會勤于練習箭術,這次和大家講解的成語“箭不虛發”,就是三國中發生的故事。關羽和龐德交戰,兩人卻有點惺惺相惜的感覺。一起來看看這個成語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吧。

箭不虛發典故出處 箭不虛發釋義解讀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龐德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龐德。原文如下:

后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余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戰。

箭不虛發典故出處 箭不虛發釋義解讀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后來龐德與關羽交戰,射中關羽的前額。當時龐德經常騎著一匹白馬,關羽手下的將士們稱其為白馬將軍,都非常懼怕他。曹仁令龐德駐扎在樊城以北十里,不巧遇上十多天的大雨,關羽乘船發動進攻,在船上放箭。龐德身披鎧甲,手持弓箭予以還擊。箭射得很準,每發必中。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人打算投降。龐德將他們逮捕處死。此戰從天剛亮一直打到午后,關羽的攻勢越來越猛,龐德手中的箭用完了,便使用刀劍等兵器交戰。

箭不虛發典故出處 箭不虛發釋義解讀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此戰中龐德的箭術,叫做“箭不虛發”,意為弓箭射得很準,每發必中。這也是由《三國志》作者陳壽所首創的成語之一。

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著名的荊襄之戰期間。當時關羽圍攻襄陽和樊城,龐德與于禁一起率領七軍前來救援。在交戰中,龐德箭法無敵,射中了關羽的前額,這也是歷史記載當中唯一的一個擊傷關羽的三國將領。最終,關羽利用當地十多天大雨的有利時機,水淹七軍,生擒曹軍三萬多人。主帥于禁投降,而龐德力戰不退,射死了不少關羽手下的將士,之后被關羽生擒。

箭不虛發典故出處 箭不虛發釋義解讀

對于這位猛將,關羽惺惺相惜,不忍殺之。但龐德早就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大罵關羽。而最后,關羽殺了龐德,這也算是成全了龐德的愿望。遺憾的是,數十年后,龐德的兒子龐會隨同鐘會、鄧艾滅蜀,在蜀漢已經投降的情況下公報私仇,將關羽的后人滅族。如果龐德勸下有知,也一定會為兒子的行徑感到羞恥。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837
本文標題:箭不虛發典故出處 箭不虛發釋義解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