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部分的同學會對饑附飽飏這個成語比較陌生,不過這個成語的意思確實意味十足,值得我們學習。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饑附飽飏這個成語的意思,還有背后的典故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國時期,來自呂布和陳登的一次對話。讓然這也和當時呂布的處境相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這個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陳登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主人公為呂布和陳登。原文如下:
始,布因登求徐州牧,登還,布怒,拔戟斫幾曰:“卿父勸吾協同曹公,絕婚公路;今吾所求無一獲,而卿父子并顯重,為卿所賣耳!卿為吾言,其說云何?”登不為動容,徐喻之曰;“登見曹公言:‘待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養鷹,饑則為用,飽則揚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起初,呂布委托陳登前往許都向朝廷要求得到徐州牧的官職。陳登回來后,呂布大怒,拔戟砍向桌子,并叫嚷道:“你的父親勸我協助曹公,拒絕與袁術結親。而今天我所要求的一無所獲,而你們父親卻都顯赫起來,我被你們出賣了!你對我說說,曹公究竟是怎么說的?”
陳登面不改色地回答道:“我見了曹公后,對他說:‘養將軍就好比是養虎,要讓他吃飽,不飽就會咬人。’而曹公卻對我說:‘你說錯了。養將軍您就好似養鷹,餓的時候就會為我所用,一旦飽了就會飛走。’他就是這么說的。”呂布聽完,怒氣這才消解。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陳登口中的“譬如養鷹,饑則為用,飽則揚去”,這句話后來被演變成一句成語,叫做“饑附飽飏”,意為不得志時即來依附,得志時便遠走高飛。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背景。時值呂布擊敗劉備占據徐州期間。為避免遭到曹操的打擊,呂布派出徐州名士陳登出使許都,要求得到徐州牧的職位,目的是使自己占領徐州合法化。但陳登早就想利用曹操的力量擊敗呂布,來到許都后向曹操提出消滅呂布的建議。曹操大為高興,隨即加封陳登的父親陳珪的俸祿,又晉升陳登為廣陵太守,卻對呂布所要求的徐州牧的職位置之不理。
陳登回到徐州后,呂布非常不滿,認為陳登父子只顧自己升官卻出賣了自己。而陳登卻巧妙地將責任推給了曹操,并編出了這個所謂的“饑附飽飏”的成語。其實,陳登的這個說法非常牽強,如果換了劉備、孫權早就被識破了。但陳登算定呂布有勇無謀,一定會將此語當成好話來聽。最終,陳登的預測是正確的,呂布覺得這句成語的意思是雖然自己沒有得到徐州牧的職位,但與曹操已成了同盟關系,心里也就踏實了。但一年之后,曹操大軍壓境,很快便將呂布消滅。
本文標題:饑附飽飏什么意思?饑附飽飏典故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