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而知反什么意思?迷而知反典故出處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其實曹丕和曹操的性格還是有很多不同點的,曹丕不像曹操那么自負而且殺戮成性,相反曹丕非常善于諫言,而且還能像大臣們表達自己的歉意,這點就要比曹操好太多了。這次要為大家講的成語“迷而知反”背景故事就是曹丕的一次反省,當時曹丕要出兵討伐東吳,但最后卻無功而返,期間在書寫詔書的時候就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吧。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迷而知反典故出處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王朗傳》注引《魏書》,時間是在曹魏黃初五年(公元224年),主人公為曹丕。原文如下:

車駕既還,詔三公曰:“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成戒。況連年水旱,士民損耗,而功作倍于前,勞役兼于昔,進不滅賊,退不和民。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今將休息,棲備高山,沉權九淵,割除擯棄,投之畫外。車駕當以今月中旬到譙,淮、漢眾軍,亦各還反,不臘西歸矣。”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迷而知反典故出處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撤退之后,下詔對三公說:“三代為武將,就成為道家所厭惡的人了。好戰不休,古代就有完整的戒規。況且連續幾年的水災旱災,人口減少很多,但征討之事卻多于以前,勞役之重超過以往,出兵不能殲滅敵人,退兵不能使百姓安定。屋漏在房頂,淋雨在屋內,然而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還可以稱之為沒有過錯。現在將來停止征討,讓劉備安身高山,讓孫權隱沒九淵,將征討之事暫時擱置起來。軍隊應當在這個月的中旬到達譙縣,在淮水、漢水一帶的軍隊也將各自返回,不能在此舉行臘祭就要西歸了。”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迷而知反典故出處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曹丕在詔書中所說的“迷而知反”,意為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這也是由曹丕所首創的一句成語。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迷而知反典故出處

曹魏黃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魏與東吳的關系進一步惡化,曹丕決定興兵討伐東吳。此舉遭到包括王朗在內的眾多曹魏大臣反對。《三國志?王朗傳》載,王朗不僅曹丕不宜親征,而且應該“宜敕別征諸將,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外曜烈威,內廣耕稼,使泊然若山,澹然若淵,勢不可動,計不可測。”不過,王朗及眾多大臣的意見被曹丕拒絕,曹丕執意而行,輕率出兵,最終無功而返,陷入別動,無奈之下只得下令撤軍。大軍回撤之際,曹丕向三公發布詔書,解釋此次撤軍的原因。非常有趣的是,這一次曹丕終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用“迷而知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865
本文標題:迷而知反什么意思?迷而知反典故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