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這個成語大家肯定都非常的熟悉,那你知道勢如破竹背后的典故是怎樣的么?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下勢如破竹的典故出處。背景是發生在三國末期,晉國滅吳的一段故事,當時就差拿下吳國就可以完成三國統一大業了。當時晉國拿下東吳也已經是時間問題,但中間有人提出放緩攻勢,但最后被司馬炎給否決了,不然東吳可能也沒這么快就能消滅。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晉書杜預傳》,時間是在西晉泰康元年(公元280年),主人公為杜預與王濬。原文如下:
王浚先列上得孫歆頭,預后生送歆,洛中以為大笑。時眾軍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將起,宜俟來冬,更為大舉。”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以并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遂指授群帥,徑造秣陵。所過城邑,莫不束手。議者乃以書謝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王濬上表說斬殺了孫歆,并取得了他的首級,但沒過多久杜預便將活生生的孫歆送到了京城,京城洛陽的人都將此時當成了一個大笑話。當時,晉軍的將領們在一起開會,有人說:“百年的賊寇,難以在一時消滅。如今快到暑天了,雨水又多,疾病和瘟疫即將爆發。應該等到冬天再開始行動。”杜預表示:“過去樂毅憑借濟西一戰就吞并了強大的齊國,如今軍威正盛,這就好像是在劈開竹子,已經將竹子劈開了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會迎著刀刃裂開,不會再有費力的地方。”于是,杜預下令部下直撲秣陵。所經過的城邑,無不放棄抵抗,原本對此持有異議的人紛紛寫信謝罪。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杜預口中的“勢如破竹”,意為把竹子劈開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著刀刃裂開了,比喻主要問題解決了,其它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或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這也是由杜預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西晉期間的滅吳之戰期間。文中提到了王濬和杜預都是此次滅吳之戰的晉軍統帥。按照戰前部署,龍驤將軍、益州刺史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等將領從巴蜀地區順流而下直搗東吳都城建業。征南大將軍杜預則率部從襄陽進軍進逼東吳在荊州地區的重鎮江陵。
在戰事的進行中,晉軍鬧出了一個笑話。年過七旬的王濬上表晉武帝司馬炎,聲稱將吳軍將領孫歆斬殺,而實際情況則是杜預將此人生擒,此事讓王濬非常尷尬。
此后不久,以太尉賈充為首的部分朝臣上書司馬炎,要求停止行動,其理由便是江南一帶的氣候潮濕,疾病瘟疫必定流行。為了避免失敗,應當立即找回前線諸軍,為日后再度伐吳做準備。而部分晉軍將領對這個建議也表示贊同。不過,這個意見遭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和征南大將軍杜預的堅決反對。最終,司馬炎下令繼續發動進攻,東吳帝國隨之滅亡。
本文標題:勢如破竹什么意思?勢如破竹典故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