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之計什么意思?權宜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權宜之計這個成語大家并不會感到陌生,那這次就主要跟大家講講權宜之計的典故和出處到底是什么。實際上古代有很多人都是因為不會用權宜之計最后丟了性命,權宜之計的背景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王允雖然靠著連環計殺了董卓,但是自己卻也被夷了三族,其中就正是因為王允不懂權宜之計,一起來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吧。

權宜之計什么意思?權宜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后漢書?王允傳》,時間是在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主人公是王允。原文如下:

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權宜之計什么意思?權宜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王允性情剛直,鋒芒畢露,痛恨邪惡。當初因為懼怕董卓的兇狠,所以屈己下人,設法對付董卓。等到董卓被殺之后,他自認為不再有危險艱難。至于交接往來,經常缺少溫和柔潤,依仗正直掌握重權,不因循時勢采取符合時宜的做法,因此眾多大臣不肯依附他。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文中所說的“權宜之計”,意為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這也是《后漢書》作者范曄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權宜之計什么意思?權宜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所指的王允不懂“權宜之計”究竟是什么呢?結合《三國志》和《后漢書》的相關記載,大致有三條。一是錯殺了大儒蔡邕,二是不信任呂布,三是不肯特赦董卓余部。這三條也導致了王允后來三族被滅的悲劇。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要從董卓篡政開始說起。董卓廢少立獻,引發朝野強烈憤怒。朝臣中有伍孚等人行刺董卓,朝外有袁紹等關東諸侯起兵對抗董卓。而王允既沒有行刺,也沒有與袁紹等人聯合起來對抗董卓,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在董卓身邊潛伏下來,等待時機誅殺董卓。可以說王允此舉的風險更大,更值得后人贊賞。不過,當王允誅殺董卓之后,不僅將董卓家族誅殺,同時還錯殺蔡邕,這引發了不少當初與王允一樣暫時依附董卓的朝臣不滿。從此,王允便失去了不少朝臣的支持。

權宜之計什么意思?權宜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其次,王允之所以能消滅董卓,呂布居功至偉。但王允執政后,卻非常瞧不起呂布,態度也越來越冷淡。這就造成了呂布的不滿,也引發了不少將領的不平。故此,后來董卓殘部進犯長安時,軍隊一觸即潰。

第三,王允不肯特赦董卓余部,逼得李傕、郭汜等人糾集殘部向長安進軍。董卓殘部是當時最為彪悍的軍隊之一,戰斗力很強。這也導致了后來長安之戰的失利,王允最終三族被滅。如果王允能夠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采用“權宜之計”,東漢王朝也不至于那么快便淪為傀儡,三足鼎立的局面能否形成也尚屬疑問。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886
本文標題:權宜之計什么意思?權宜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