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馬上就快到了,受到牛郎織女傳說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情人節”,會選擇與愛人一同度過,互贈禮物表明心跡。但實際上,了解相關的習俗之后就會發現,七夕節其實與情人節頂多只有半毛錢的關系,在古人的眼中,真正的情人節應該是元宵節,而七夕,是專屬于女孩子們的盛會。那么又是從何時開始,七夕節在人們眼中就成為了情人節呢?
古人崇拜天象,這我們都知道,即便是在現在,仍舊有很多人對于天象有著莫名的興趣和熱情,七夕節的來歷,就與天象有關。隨著人們對于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在三四千年以前,就有了關羽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不過,那個時候人們并不是單單崇拜這兩顆星,他們列出了二十八星宿,牽牛與織女就是其中的兩顆。
七夕,七月初七,不僅是這一天,還有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九月九這些日子,一共七天為“七重”,都是吉慶日。“七”這個數字對于女子來說又有非凡的意義,《黃帝內經》中將女子的生命周期劃分為七個七,每隔七年都會有新的變化,再加上女媧在第七日造出了人,初七便成為“人日”,兩個七相疊,七夕祈福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戰國時期,民間逐漸形成了關于牛郎織牛的愛情故事,然而最開始只是一個悲劇,畢竟牛郎織女在一起的時間也就只有三年,所以在這個時候結婚,婚姻必定會不長久,三年之內丈夫就會拋棄妻子。南朝時期,這個故事又被完善,天帝之女織女嫁給河西牽牛為妻,但是婚后織女消極怠工,天帝令她回歸河東,兩個人一年只能見一次面。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與我們所熟悉的“織女來到人間與牛郎相戀”“王母劃下銀河”“喜鵲搭橋”不盡相同,不過畢竟這個故事本身也就是人們美好的想象和祝愿,至于是什么版本,也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傳統的七夕節,明白點說,就是一個“女兒節”,女子們向織女乞求獲得女紅(音工)方面的天賦,期盼自己心靈手巧,因而七夕也是“乞巧”。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有這一天染紅指甲的習慣,用鳳仙花,俗稱指甲花,給指甲染上紅色,這一點在《癸辛雜志》中有所記載。
總之,這一天原本應該是女孩子們的盛會,男子就在一邊欣賞,相互定情也只是這個節日的一小部分,之所以發展成為“情人節”,也正是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脫不開關系。故事總是會越發展越完善,姑娘們就此信以為真,所以,除了乞巧之外,也很希望能夠看到他們在這一天相會,除了祈求能讓自己心靈手巧之外,也希望能夠有一段美好的姻緣。
真正成為“中國情人節”,可能還是受到了西方情人節的影響,既然原本有這樣一個節日,有這樣一個故事,再加上很多商家的宣傳,“乞巧”就這樣被很多人遺忘,只記得要給心上人準備一份禮物,女兒節也就變成了情人節。
本文標題:七夕原本是"女兒節",為什么會變成"情人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