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意思是指按照時間的順序詳細記載各個朝代的史書體例。不過《史記》并不是從正史開始記載,而是從最早的民間神話故事開始,其中最著名的肯定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不過大家如果是讀原版的話可能會有些吃力而且非常的枯燥。這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史記》當中的經典名句,也都是蘊含了很深的道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是由司馬遷創作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后世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這三千多年的歷史,又飽含著司馬遷本人的情感,以及他對歷史的感慨。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篇摘錄了《史記》中的20句話。由于小編最近被人類部落的諸多煩惱所困,生活孤苦凄涼,迷戀寵物,因而為每句話配了動物圖一張,文一句(加粗傾斜字體)。琢磨著兩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更感嘆太史公的智慧啊。
1.
“本想以海闊憑魚躍結束一生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人本就都有一死,要么死得比泰山還重,要么死得比鴻毛還輕。古人重生,也重死。死得其所,死得有價值,也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
2.
“愛的事,從不羞。”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慮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在乎小的過錯。鴻門宴上,眾人欲助劉邦逃走時,劉邦顧慮到沒有向項羽行辭別的禮,樊噲就對劉邦說了這句話。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以大局為主,過分地苛求自己注意細枝末節,不能成就最終的大業。
3.
“過不去一個星期都沒得吃。”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引用自《易》)】
開始時出一點差錯,最后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欲成大事,須做事嚴謹,注重細節,總滿足于“差不多”,最后就會“差很多”。
4.
“能被制成琥珀,聒噪了一個夏天我也值了。”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能把它講得頭頭是道;能對一件事講得十分透徹有理的人,不一定能做好這件事。理論和實踐有時是脫節的,比如趙括紙上談兵,帶兵打仗卻大敗。一位成績好的人,不一定能把別人教好;一位好作家不一定掌握寫作理論,一位理論豐富的批評家不一定寫出好作品。
5.
“都說沒我好看,憑啥那家伙能被馬化騰相中。”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輕飄的羽毛堆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一堆很輕的東西堆積多了也能把車軸壓斷;
眾人的言論十分強大,足以混淆視聽;毀謗發生多次,足以將一個人毀滅。
人言可畏,強大的輿論能美化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
對一個人的判斷,輿論不一定可靠,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斷。
6.
”打是情罵是愛,多頂才能長得快。“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不如士之諤諤。——《史記·趙世家》】
一千張羊皮,抵不上一領狐腋(珍貴之物)。一千個唯唯諾諾的人,抵不上一個正色直言的人。
春秋時期晉卿趙簡子有位臣子,名為周舍。周舍是一位敢說真話的臣子,對趙簡子的不妥之處直接指出,使其改正。趙簡子也是耿直之人,頗為欣賞周舍。周舍死后,他傷心不已,感慨而出此言。
有慷慨直言的諍臣立于朝,是國之大幸。不為君主的威勢所攝,為君為國著想,直言敢諫。最典型的如后世唐太宗與魏征君臣之事,傳為美談。
7.
“掌聲有什么用,能當葉子吃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桃李不言語,可是樹下自有人踩出小路來。
李將軍即西漢的名將李廣,多次與匈奴作戰,戰功顯赫。但他從不居功自傲,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受愛戴。待人寬厚真誠,富有人格魅力,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8.
”在北京打工的二狗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陳涉早年曾經和別人一起被雇傭耕地,休息時對工友說“茍富貴,勿相忘”,工友們笑他妄想富貴,陳勝有感而發此言。后來陳勝揭竿而起,名垂青史,成就了自己的“鴻鵠之志”。
燕雀的眼光狹小,只有房檐附近的一片小天地,它們不能理解鴻鵠的長遠眼光與廣闊格局。格局與眼光往往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高下,比能不能做更重要的,是敢不敢想。
9.
“信不信,讓你三秒你都贏不了。”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史記·淮陰侯列傳》】
功業難以成就,卻很容易失敗;時機很難把握住,卻容易失去。抓住時機是成就功業的關鍵,機遇可遇不可求。時機來時,當斷則斷,錯失機遇,很可能就會錯失建功立業之機!
10.
“太陽下山之前,我一定會想清楚了該怎么做。”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屈原列傳》】
剛洗過頭的人一定會彈彈帽子上的灰塵,剛洗了澡的人一定會抖抖衣服上的污物,誰要被污濁之物弄臟干凈的身軀呢?
楚國君王偏聽小人之言,流放屈原。屈原寧投江自盡,也不會阿諛奉承,曲意逢迎以求寵。世事紛雜如染缸,但做人宜有自己堅守的底線,潔身自好,保留一些做人的尊嚴。有所為,有所不為。
11.
“這個家浮躁的氛圍不適合我。”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史記·儒林列傳》】
務必要根據符合正道的學問來發表言論,不能歪曲學問來迎合世俗!此言是對世世代代學人敲響的警鐘,正如《論語》中孔子所說的一句話: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面對強大的權勢,堅持自己的學說,心中的信仰不可動搖。
12.
“多照一會兒,一會兒見他就說二環堵車遲到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史記·刺客列傳》】
士會為賞識自己的人獻出生命,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梳妝打扮。
“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士為知己者死”是中國士人一個很深的情結,知音難遇,一旦有人賞識自己,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13.
”為什么那家伙天天吃肉都比我們這些吃草的瘦?“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史記·魏世家》】
平時看他與哪些人親近,富有時看他與哪些人結交,顯達時看他舉薦哪些人,不得志時看他不做哪些事,貧困時看他不要哪些東西。
14.
“你脖子短,低頭看看后面有沒有人類尾隨。”
【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史記·平準書》】
事物達到全盛時就會轉衰,達到極點就會轉化,質樸之后有華麗文采,這就是終而復始的變化規律。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世事總是如是變化。質文交互,就如西漢:漢初休養生息,武帝時文治武功臻于鼎盛。然而耗損了國力,緊接著出現平穩中正的昭宣中興。
15.
“她們非要這么想,我也沒辦法。”
【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女子無論美丑,一入宮就會遭到嫉妒;士無論賢或不賢,一旦入朝為官,就易遭到懷疑。
人在顯赫的地位,就會引人注目,遭人嫉恨,易成為眾矢之的,人性使然。
16.
“離開之前,請允許我為您獻上這朵野玫瑰。”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鳥快要死的時候,它的鳴叫是悲哀的;人臨死時,他所說的話也是充滿善意的。
這句話是流傳千古的名言,是對人性洞察之后的精準總結。人性中本就固有善良的因素,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世間的一切都將成為云煙,不再與世人有利害關系。此時,純任善意流露。人性之常,令人感慨。
17.
“外面好熱鬧,你們會后悔的。”
【飛鳥盡,良弓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報仇后,深知此理,便自覺隱居,以求保全余生平安。韓信臨死時也曾發出“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哀嘆,西漢諸位開國功臣的命運是最恰當的詮釋。功成之后,要想自保,則宜“退步抽身早”!
18.
“只有馬二傻才跑個不停,我們騾子只曬太陽。”
【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史記·淮陰侯列傳》】
駿馬徘徊不前,不如劣馬穩步向前。
這是蒯通游說韓信背叛漢王時所說的話。辦事堅決果斷,才能成就大事;優柔寡斷,則往往敗事。再有才能的人,猶豫不決,沒有魄力,也是明珠暗投,最終只能庸碌一生。
19.
“我的毛色千嬌百媚。”
【隱忍就功名。——《史記·伍子胥列傳》】
忍耐克制能成就一番功業。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在楚國被害。他流亡異鄉,生活困窘,甚至以討飯為生。但他忍受住了生活的艱難,最終破楚復仇,還在吳國助吳王成就了霸業。司馬遷本人也是“隱忍就功名”的典型,他受宮刑而能忍受屈辱,在隱忍中寫就了一部《史記》,傳之后世。
在人生路上,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波折。只要沉得住氣,能忍一時之窘迫,繼續堅定地走下去,就有可能成就事業。
20.
“她會想我嗎?”
【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史記·伯夷列傳》】
隱居之人,取舍行藏有自己的標準與尺度,這些人名聲湮沒而不被后人稱道,著實可悲!生活在閭巷中的普通人,想磨礪品行,留名后世,如果不依附那些有名望和地位的人,怎么能留傳后世呢?
司馬遷對青史留名之事感慨頗深,歷史如滾滾江流,絕大多數人都隨其沉浮,被歷史遺忘,極少數的人能被歷史銘記。普通人建功立名,談何容易?《史記》的可貴之處,亦在于太史公為閭巷之人列傳,如《滑稽列傳》《游俠列傳》《刺客列傳》,讓這些身份低微、但品行與事跡不凡的人,名彰于后世。史家有幾人能做到?
看來,太史公的話甭管放哪個次元
好像都有道理
人之初,禽之初,獸之初
本文標題:史記經典名言摘錄 史記20句名言合集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