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董卓最忌憚的人肯定就是孫堅,當時天下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結果其他諸侯都不愿全力出戰,只是相互之間都在試探。只有孫堅帶兵全力進攻董卓,最后逼的董卓只能遷都。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窮寇勿追的背景故事,就出自董卓和孫堅之間的一次較量。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窮寇勿追的意思和出處,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后漢書?皇甫嵩傳》,時間是在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主人公是董卓和皇甫嵩。原文如下:
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賊眾疲敝,果自解去。嵩進兵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困獸猶斗,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民。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斗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后拒。連戰大破之,斬首萬余級,國走而死。卓大慚恨,由是忌嵩。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王國圍攻陳倉,從冬季直到春季,時間長達八十多天。但由于陳倉城墻堅固,防守嚴密,王國始終無法攻克,而且其部眾大多疲憊不堪,最終果然自行撤退。皇甫嵩打算進軍追擊敵軍。董卓勸說倒:“不可。兵法上說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去追趕,對撤退的敵人不要去逼迫。如今我軍追擊王國,這就是逼迫撤退的敵人,追趕陷入絕境的敵人。陷入困境的野獸尚且搏斗求生,蜜蜂和蝎子是有毒的,更何況實力不俗的敵軍呢?”
皇甫嵩回答:“不是這樣的。前面我講不進攻敵軍,是要避開敵軍的精銳。如今我決定發動攻擊,是敵軍出現了衰敗的跡象。我要打擊的是疲憊敵軍,而不是正常撤退的敵軍。王國的軍隊正在逃跑,手下將士毫無斗志。用我們士氣正旺的軍隊去攻打混亂不堪的敵軍,并非去追趕陷入絕境的敵軍。”于是,皇甫嵩獨自進軍追擊敵軍,僅讓董卓擔任后援。連續幾仗之后,皇甫嵩大敗敵軍,殲敵一萬多人,王國在逃跑時死去。董卓非常慚愧,因此怨恨皇甫嵩。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董卓口中的“窮寇勿追”,意為不要追擊陷入困境的敵人,以免敵人情急反撲,造成自己的損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孫子?軍爭》當中的“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當時朝廷任命皇甫嵩擔任左將軍,與前將軍董卓一起各自率領兩萬人馬來到關中地區,與叛軍王國所部交戰。此時,王國正率部圍攻關中重鎮陳倉。董卓打算率部迅速趕往陳倉解圍,卻遭到了皇甫嵩的反對。皇甫嵩認為陳倉城防堅固,敵軍難以攻克。
結果也正如皇甫嵩所說的那樣,王國圍攻陳倉八十多天,始終無法攻克,將士們筋疲力盡,只得撤軍。就在這個時候,皇甫嵩準備發兵攻擊王國,董卓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借用《孫子兵法》當中的“窮寇勿追”這一作戰要訣提醒皇甫嵩。不過,皇甫嵩并沒有采納董卓的意見,并將敵軍的現狀做了詳盡的分析,最終決定單獨率部追擊敵軍,僅讓董卓作為后援。
戰事的結果證明,皇甫嵩的意見是正確的。董卓之所以怨恨皇甫嵩,一則是因為當初皇甫嵩否決了自己的進攻計劃,認為是皇甫嵩搶了自己的頭功。二來是對皇甫嵩的能力強于自己非常妒忌。這件事情也使得董卓對于皇甫嵩的能力非常忌憚。關東聯軍討董時,董卓并沒有將袁紹、曹操等人放在眼里,僅僅認為孫堅是“小戇,頗能用人”,但對鎮守關中地區的皇甫嵩非常擔心,這才有了放棄洛陽退守長安的計劃,后來有借機解除了皇甫嵩的兵權。由此也可以看出董卓對皇甫嵩有多么的懼怕。
本文標題:窮寇勿追什么意思?窮寇勿追典故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