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很多人都將這個女子們之間的盛會看作是傳統的情人節,雖然有失本源,但是也算是不無道理,畢竟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在那里。古人過七夕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祈求心靈手巧,姻緣反而是其次,但也有很多適合作為定情信物的東西。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古人有些什么樣的禮物,如果你想要過一個古典氣息的七夕,不妨一起來看一看。
七夕節如果在古時候少男少女們七夕送什么定情信物呢?關于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鐲、紅豆、耳環、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購的某種紀念品等。這些精巧的物品背后都有了特殊的含義,在古時候人們喜歡含蓄之美,從來就不會說“我愛你”所以古代七夕送什么禮物就顯得很重要了。
相思豆
相思紅豆芳名遠播,得益于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四言絕句《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燴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維寫給他的好友李龜年的。李龜年因安史之亂流落江南,王維將此詩贈與他,寄托了對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后來,人們用紅豆色艷如血,質堅如鉆的特質去詮釋堅貞不渝的愛情。于是,紅豆便成了愛情的象征、相思的載體。翻開古詩詞,關于相思紅豆的描述還有許多。“中有蘭膏漬紅豆,每回拈著相思憶”的愛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癡情;“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的沉重;“紅豆尚可盡,相思無已時”的長久。紅豆,隱蘊著愛的純真與深切,承載著人們遙遠的相憶相思。
梳子
古人用頭發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頭發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在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的意思,另外,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愛意的傳遞。
七夕送梳子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并傳承,還還賦予了更豐富的寓意:梳子代表相思,代表著對方很想念很掛念你;梳子每天都梳理頭發,也代表著他與你的親密關系,有白頭攜老之意;梳子代表愛情,古代一般用作定情信物;梳子也寓意,把心結打開,讓煩惱一掃而過,而且梳頭會給頭皮保健,帶給人健康自信。
玉佩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于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
荷包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手鐲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么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同心結
《詩源》里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并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簪
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長針,后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后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本文標題:古人七夕送什么禮物?古代人有哪些七夕禮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